1、张译在《鸡毛飞上天》里用声音塑造了一个浙江商人。
2、北京人何冰在《白鹿原》里说的陕西腔儿为人称道。
3、吴秀波在《虎啸龙吟》中的嬉笑怒骂都展现了台词功力。
4、黄晓明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靠原音出镜圈粉不少。
5、蒋欣因为一句台词被选中出演《甄嬛传》中的华妃。
6、蒋雯丽在《娘要嫁人》里,声音时而妩媚,时而有力。
7、宁静在《孝庄秘史》中以声服众。
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怒斥群臣的这段台词表演极为经典。
“不瞪眼、不面瘫、有表情、能哭”已经成了评价一个演员是否有演技的基础要素,而表演的另外一面“台词”,正在被从这个标准剥离出去,台词正在成为配音演员的工作。以至于最近赵立新、韩雪等演员在综艺节目中秀了一把台词功底后,就让观众有了发现新大陆的感觉。但在台词老师们的眼中,台词和表演素来不可分割。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几位台词老师,解析目前表演和后期配音割裂、科班学生台词水平堪忧等现象的原因。
1 配音滥用
演员轧戏频繁哪有时间背台词
最近几年大热的剧集不仅捧红了许多演员,还带火了一批幕后配音演员,他们的声音几乎全年无休地出现在各种剧集中。观众一方面被配音演员的声音圈粉,另一方面也开始对“不同的剧集,熟悉的声音”感到疲倦。
很多剧,尤其是古装剧,现场收音可能会导致声音上的穿帮,但无法同期收音跟必须起用配音演员之间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就算是后期配音,如果对自己的专业和塑造出的人物有要求,哪个演员愿意让别人来给自己配音?”中央戏剧学院台词老师吉璟津说。
接受采访的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口音问题,上海戏剧学院的台词老师孙鱼洋表示,台词教学第一阶段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矫正学生的地方口音,不然之后的戏路会受到限制。
一些古装剧因为棚外拍的戏份多,同时段有若干剧齐拍,而不得不用配音,但在现代剧中,配音现象仍然屡见不鲜。除了口音出戏和台词功底不过关,轧戏也会导致演员没有时间背台词。“他横店有戏,车墩有戏,怀柔还有戏,哪有时间去琢磨人物、背台词呢?有些人就只能靠导演现场讲戏,直接告诉他这场干什么,再不行就念数字台词。”吉璟津无奈地说。知名配音演员姜广涛(曾为《琅琊榜》蔺晨配音)曾表示,“配音演员最为本职的工作其实是译制片和动画片,现在我们配这么多国产电视剧完全是个美丽的误会。”
“表演和台词一个是手心一个是手背。用配音演员,其实是把这件事割裂了,变成了两个巴掌。”这种割裂让北京电影学院的台词老师刘中哲很担心,他害怕配音过分使用会给观众带来错误的引导。“国外配音演员大多受过表演训练,但国内不少配音演员学的是播音主持,配音时容易过于‘拿捏’”,刘中哲认为,缺乏表演训练会让配音演员难以应对不同的角色,他提到了这几年的热剧,“适合清宫戏小清新范儿的配音演员,不一定能驾驭战国时期的野性之美,所以《芈月传》的配音就感觉很空。”
吉璟津提到《鸡毛飞上天》中张译的表演,东北籍的张译用自己的声音诠释了一个地道的浙江商人,“语言成立,这个人物形象就完成了一半,慢慢地观众会相信你就是那个人物。”
2 悖论
学生无心上课忙拍戏,出校门却急着补课
刘中哲经常会给学生们推荐一些经典的国外电视剧,让他们去观摩学习。之前,他推荐了英国的莎士比亚作品改编剧《空王冠》,但过了一段时间再问起时,全班仅有两个人看了。
和其他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影视院校的学生要面临另外的诱惑,通告、综艺、拍戏等工作在读书阶段就纷至沓来,尤其某些读大学之前就已成名的学生,更是需要持续的曝光保证人气。
吉璟津表示,多数表演学院都明令禁止在校生外出接戏。但即便是不外出拍戏、录综艺,一些学生也难以保证每天出早功,认真练习课堂学到的方法。“生活中不巩固,说话含糊不清,或者跟家人和老家的朋友打一个电话就又说回了方言,想要基本功扎实就一定得让专业融入生活。”
校园里有些学生无心上课,急着进圈子拍戏,进了圈子的不少人却开始急着找老师补课。刘中哲常常接到一些台词和表演指导的工作,但授课方式让他越来越难以忍受,有演员一到了试镜的时候就拿着剧本来找他,最急的时候晚上给剧本,第二天就要试镜,“这已经不是表演课了,这是创作课。”
有些演员甚至会把老师提供的粗略的表演框架,直接定型套用在戏中,刘中哲再也不愿意给这样的演员上课。在他看来,台词表演是门慢功夫,需要花时间来打磨和思考,“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那一小段台词,要想讲清楚,就得用上十节课。”
3 高校台词教学
学生思维僵化,无法理解感于心、发于声
高校的台词课堂并不神秘,乍看之下,有些基本课程甚至和诸多艺考培训班的培训颇为相似。在上述几大高校的表演系,台词必修课通常持续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气息、声音、咬字”是第一阶段的入门训练,尽管基础,但也需要在课堂外下足工夫练习。吉璟津介绍,“出早功”是中戏的传统,要求学生每天早上花45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练习课程内容。
高校也会引进一些国外的教学方法,上海戏剧学院这几年引入了林克莱特声音训练法,这套理论强调“放飞自然之声”,有论文表述过林克莱特认为现代人在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束缚下,出于礼仪、纪律和伪装等目的,已经丢失了发出最自然声音的能力。“演员这个职业就是社会心灵疏导师,用人类的情绪和那些原始的生命诉求去引领别人”,孙鱼洋如此说。
“第二个阶段是‘人情意’,你要去理解剧本和台词。”吉璟津指出,一些演员并不理解台词,只是一味死记硬背。随着各种影视剧数量突飞猛涨,对演员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演员培养的规模却没有跟上剧集的生产步伐,“表演指导”、“台词指导”应运而生。但有时找上门的培训却让吉璟津感到头疼,“经纪公司签了艺人,但戏不行被导演和制片人退回来,就找老师补课问‘能不能在1个月之内解决掉?’,怎么可能?”
“先塑造人物,再谈台词。台词是人物感于心,发于声的结果。没有感于心,哪来发于声?”,塑造人物是刘中哲反复强调的一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他却经常感到无力,学生的僵化理解让他头疼。
“学生一演杜十娘,基本就是我崩溃的时候。她们永远把杜十娘弄得风尘味十足,然后就是哭,把她变成哭哭啼啼的怨妇。在某种流行审美的驱动下,觉得‘能让观众哭,我的创作就成功了’。”
4 改进
学校授课从舞台剧为主到兼顾电视剧
如今台词表演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实已经埋藏在艺考体系中。一方面,对于艺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过低,被录取的许多学生在文本的理解能力上并非佼佼者。另一方面,为了成功通过考试,大部分学生都会在艺考前参加各种培训班,而培训班的课程往往更偏重朗诵,获得了些皮毛的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反而丧失了学习动力。刘中哲就曾在课堂上遇到过习惯了把朗诵当台词的学生质疑“怎么跟培训班教的不一样”的情况,“孙道临不用朗诵腔,依然可以把《琵琶行》演绎得让人潸然泪下。”
虽然学生存在不少问题,但高校老师们仍然在努力革新自己的授课方式。孙鱼洋表示,全国几大影视院校的教学都以舞台剧为主,但演员接触更多的还是影视剧。为了跟市场接轨,学校的教学也在做调整,让学生能尽早适应电视剧的拍摄方式。在他看来,职业教育有三个层面:心态、技能、知识,目前的教学体系在职业心态层面的培养还不够多。
而影视剧中台词表演太差,过度使用配音的问题,演员固然有责任,但剧集生产链条上的其他方面也并非全是受害者。刘中哲指出,一些戏的剧本也有问题,“太烂的剧本没法演,有些时候其实是演员在替编剧写剧本。”孙鱼洋认为,有些时候使用配音,演员本身也很无奈,片方有预算考虑,经纪公司也有其他的工作安排。“现在越来越工业化、标准化,每个人付出的时间都有限,但这其实也是行业进步的表现。”
刘中哲推荐了一部电影,李丽华主演的《武则天》。对于看着近些年影视剧长大的人来说,这部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的台词表演风格显得过于平实。刘中哲解释到,现在流行的朗诵腔是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回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他们也有‘腔调’,但都是‘人物’在说话。”
【台词表演点评】
《康熙王朝》
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呢!
吉璟津:语言的外在表现比如语音、语调、重音,都要符合人物的心理。比如第一句,肯定要强调“朝廷”,如果不去分析上下文和语境,可能只会强调“心头之患。”到了第二句末尾,如果只强调“烂一点”,没有强调“烂一片”,语言的力度就会打折扣。最后一句是在举例,这个例子是为了威慑群臣,所以“盯着你们”是一定要强调的。
《滚蛋吧肿瘤君》熊顿独白:
我一想到吧,你们在我的葬礼上又得看见我,有一种阴魂不散的感觉,我就特别想笑。对不住各位,还是没挺住。不过想想呢,以后留在你们心中,永远都是我三十岁的样子……我是我们所有人当中,唯一一个跟死神亲密接触过的人。所以我现在有权指点你们的人生了,我这趟列车已经到站了。但是你们还没有。一定要好好的,精彩的,继续活下去。要记住爱和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孙鱼洋:这段内容非常考验演员相信假定的能力,镜头前的表现力,情绪情感的控制力,感受力。说好这段要做四个层面的准备:1、反复阅读原著,了解主人公背景,根据脚本建立角色生活环境和人物关系网。了解主人公从知道自己的病情到死亡期间的心理过程,找到角色的行为动机和任务。2、找到自己跟角色交叉的点,有感同身受的点,进行价值观的同步。3、反复给自己进行暗示让自己相信,或者能够带入此时的情感,(每个演员有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空,有的听音乐,有的疯狂运动,有的做白日梦幻想移情等等)。4、反复练习,反复地体验当下的感受都有哪些不一样表达的可能性。不断地触碰自己最脆弱的时刻还能有哪些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一堂课
表演就要战胜八分之一秒
谈到演员,虽然大家每天都在看他们的作品,都在关注各种八卦娱乐。但是对这个行业,大家了解得还是不够深入。演员在我们行内人眼中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因为他的职业工具是自己的情感、回忆和原始的生命诉求。这个职业需要把很多常人不愿意曝光的信息隐私公之于众,这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也需要专业的人去引导。
但观众沉浸在演员表演中的体验是十分脆弱的,很容易被旁边人吃零食的声音打破,被镜头里的穿帮打破,被情节、特效等打破,当然大家关注最多的就是被演员的表演打破。观众的体验被打破时是很难控制的,因为他们用直觉来评判。直觉的速度只有八分之一秒,如何战胜这八分之一秒的评判速度,就是我们用来衡量好表演的终极标尺。
战胜八分之一秒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熟练,俗称“功夫”,得经过大量的正确训练和实践,才能产生跨越八分之一秒的表演。有些科班演员的演技不行,其实就是训练量不够大,时间不够多,或者掌握的方法不对。另外一个路径是完全地投入在假定情景和关系中,所以他们被导演、剧本暗示和自暗示的能力要特别强。
——上海戏剧学院台词老师 孙鱼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