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关注防灾减灾 专家称“要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时间:2017-04-10

10月13日,北京西城区米粮库社区正在进行应急广播的调试。一个“小台灯”样子的收音机,可在突发情况下,为民众及时传达预警信息。当有预警信息时,“小台灯”将发出红光,并自动开机进行语音提示。

  中新北京网10月13日电 (记者 曾鼐)“发生火灾,请勿靠近,发生火灾,请勿靠近……”王凤彩家中的一个“小台灯”突然开机亮起红灯,播出广播警示信息。

  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当天,北京西城区米粮库社区正在进行应急广播的调试。

  “原来社区都是敲门通知,以后遇到大事儿,用这个就方便了”,72岁的王凤彩指着闪烁不停的“小台灯”对记者说。

  这个“小台灯”可大有来头。米粮库社区书记唐松杰介绍,这是社区今年新配置的一套应急广播系统。主“发射机”位于社区办公室内,接收器是个可以当台灯使用的“收音机”,放在居民家中。“收音机”具备声光呼救、手摇发电、应急照明、手机充电、指南针等多种自救功能。遇到紧急情况,社区负责人可以用手机、互联网等及时传递信息到“发射机”上,“收音机”将自动接收发射机的信号,强制开机并通知、报警。

  唐松杰说,像米粮库社区这样的传统老小区,由于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空间狭窄,火灾等隐患很难完全消除。“平房最怕着火,尤其夜里,很难一户户通知到人,用应急广播,就是为了迅速通知到位,赢得黄金救援时间。”

  近年来,北京加大了科技防灾减灾的力度,这套应急广播系统已在多个社区进行试点应用,每台主机可辐射半径两公里的区域。系统可以和地震、民政、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预警信息系统连接,及时发出相关预警。

  “要解决灾害信息传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预警信息就得保证进到家庭。”中关村智慧减灾救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振江说,除了鸣锣敲鼓,广播电视、手机、卫星、互联网等是国内较常用的预警发布手段,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手段无法保证和确定消息有效传达给了民众。

  刘振江以7月河北大贤村洪灾举例,他说,当时政府部门接收到了洪水信息,发送了预警,但问题是晚上居民都在睡觉,手机关机。“这意味着,很多人可能收不到预警信号,悲剧就发生了。”

  刘振江说,欧美、日本等国关于防灾救灾的研究认为,收音机、广播是在突发事件中较为可靠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因为广播应用、操作方便,用电量小,成本低。

  不过刘振江也强调,目前中国应急广播等救灾、防灾产业刚刚起步,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说,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应急救援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邮电、保险业的第四大服务产业;但在国内,应急救灾似乎只被看作是政府层面的事情。遇到大灾,社会才会重视这件事,热点一过去,人们就开始淡忘。

  因此,为了增强防灾意识,就得保证居民平时生活中也能应用应急广播系统。刘振江说,目前这套系统正在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以和家庭物联网连接,比如有一氧化碳超标,它可以及时报警到社区。此外,小区开会、宣教等信息也可通过它传达。

  据介绍,未来这套系统可实现“芯片化”,植入电视机、手机甚至门禁系统中强制开机,成本再次降低,可复制性进一步增强。“应该在惠民的基础上,完善和推动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刘振江强调。(完)

  • 上一篇:市住建委调研:老龄居民达一定比例楼宇需增建电梯
  • 下一篇:2016清华设计学术周开幕 中外大师议“哲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