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出不了门,助餐、助浴等“四进”服务送到家;想就近养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抬脚就到;需要医养结合,配备医院的养老机构、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可供选择;买房养老,共有产权养老社区欢迎老人入住。目前,朝阳通过建立区、街乡、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并且通过建设第一家街乡养老照料中心、第一家共有产权试点养老社区、第一家PPP模式养老机构等多种探索,让辖区60万老人按需养老。
多种服务可供选择
老人需求在哪里、有需求的老人在哪里,养老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在朝阳区,街乡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医养结合试点机构、共有产权试点养老社区、PPP(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养老机构等各类养老服务,满足着老人们各式各样的需求。
家住双井街道的王文升、李媛爱夫妇,退休后身子骨不错,老两口一直在家养老。可近些年,随着年纪渐长,身边离不开人了,一个月跑几趟医院也成了常事。为了给父母选一个满意的养老院,儿女跑遍了城区,但老人心里一直有“养老不离家”的心愿。
去年,恭和老年公寓的投用圆了老人的心愿。恭和老年公寓地处百子湾南二路,离老人家走路只有1000米,不仅有固定床位、文体娱乐等设施,还配建了卫生服务站,老人不出楼就可以看病,还能享受医院转诊绿色通道。于是,开张前2个月,王文升就和老伴登记了床位。目前,这里已经迎来150位老人入住。
今年89岁家住八里庄街道红庙北里的曹淑杰患有帕金森症,她的老伴也已经91岁高龄,二老亟需有人在身边长期照料。与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老人不同,曹淑杰家庭困难,一个月好几千块的养老院负担不起。
得知这一情况,八里庄街道联系了辖区内爱晚桑榆养老照料中心,根据老人实际需求,为他定制了餐桌、助浴、医疗、保洁等的“四进”服务套餐。“一周两次上门保洁,两次上门量血压、整理药品,一次上门帮助老人洗澡。”曹老的儿子许庆恩说,“除了定制服务以外,街道还给家里安装了‘一键式’终端,我们有临时需求时,可以通过终端呼叫。”
“四进”服务在八里庄取得成功后,年底争取覆盖全区所有经济困难的60岁以上老人,让他们在家也能享受养老服务。
医养“三重结合”
医疗与居家养老结合、与社区养老结合、与机构养老结合,这是朝阳区医养“三重结合”的创新实践。不管是在家、在社区、还是去稍远点的机构养老,都可以享受到医养结合。启用不久的潘家园街道华威西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内的护理站,正为辖区老年人们带去“医疗与社区养老结合”的体验。
走进华威西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内的护理站,犹如一个小诊所。这里有处置室、康复室、输液观察室,按摩仪、理疗仪、除颤仪、雾化器等各种医疗设施一应俱全。这是本市首个在社区养老驿站内设的护理站,两个月前刚刚启用,两位护士常驻这里,可为老人提供打针输液、拆线换药、慢病管理和各类专科护理等服务。
“四进”服务让老人们体验医疗与居家养老结合,护理站实现医疗与社区养老结合,在双井恭和苑等养老机构,医养一体也让入住老人享受全方位照料。恭和苑与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邻,入住老人可享受全科医生服务、康复服务、护理服务等3大类型服务,老人不用跑医院,在卧室内就可以就诊。在这里,卫生服务中心相当于是一个流动医院,给入住和辖区老人提供像医院一样的服务。
大数据让养老更精准
朝阳60万老人,各类养老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有赖于背后的“智慧大脑”。
这个“智慧大脑”就是位于劲松中街的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是本市第一家区级养老指导中心。4500平方米的中心内,设有教育培训、健康管理、老年餐桌等7个功能区,是朝阳全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枢纽、指挥平台。利用这里的大数据可视系统,60万户籍老人的结构分布、数字地图、健康档案等能够得到全方位展示。
“通过大数据库,我们对老年人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进行实施管理,养老服务政策更精准、养老服务产品更丰富、服务更精准更智能。”朝阳区民政局副局长武宁说。
全区层面养老一盘棋,在街道层面,还有智能云平台解决老人医养难题,双井街道的“社区医养通”云平台就是这样。老人关注微信公众号,可以免费做身体评估,根据作息时间、饮食锻炼、烟酒嗜好、慢性病、心理问题等内容,平台将向老人推送养老建议。通过“社区医养通”云平台,居住在异地的子女还可读取父母的健康体检报告和医养评估报告,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情况。
目前,朝阳区已建立和完善1个区指导中心、43个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和若干社区养老驿站融合共享的“1+43+N”三级服务体系,每个社区基本形成了一个全方位、一站式的养老服务联合体,初步打造了15分钟的为老服务圈。“通过多种养老服务模式,让辖区老人实现了按需养老。”武宁说,接下来,朝阳区将继续完善大数据平台,深入推行智慧养老、健康养老、文化养老、孝亲养老和共享养老的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