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新发地记忆

时间:2018-08-23

铁丝网做围墙,三轮板车做货架,“新发地农贸市场欢迎您”的简易牌子下,人们摩肩接踵,蔬菜交易热闹万分。这样的场景定格在了新发地市场的老照片中,也留在了张玉玺的记忆里。

再次拿起老照片,张玉玺的记忆穿回了30年前,作为市场创始人,那时的他没有想到,这个仅靠15个人、15万元、15亩地起家的小农贸市场,如今成了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首都8成以上的农产品供应。

1985年,北京放开了肉、蛋、蔬菜等5种农副产品的价格,同时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随着统购统销退出历史舞台,新发地村的菜农们开始为自家蔬菜找销路,纷纷在村口的路边摆摊卖菜。

“菜农把路堵得公共汽车都过不去,他们离开后地上一片狼藉。”当时在新发地村主管农业的张玉玺回忆。正当他发愁时,丰台区工商局找上门来,建议村里成立批发市场,把菜农组织起来开展交易。于是,张玉玺带着创始团队用铁丝网圈了15亩地,1988年5月16日,新发地市场正式开张了。

眼看着市场里的菜商越聚越多,但怎么经营市场,谁都没有经验。张玉玺便扮成商户,拉着两车西红柿到内蒙古的市场里体验菜商生活。一天,一群态度恶劣的“菜霸”来到他的菜摊前,要强行低价收购,张玉玺意识到,要想让商户放心经营,市场治安是第一位。之后,他又扮成采购商,到河南的批发市场购买蔬菜。这一买一卖让他明白,要想留住商户,就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上世纪90年代,来自河南的王慧东成为新发地第一批卖水果的商户。“刚到市场时,全都是露天交易,没有库房,大批水果只能堆在地上。”王慧东回忆,到了冬天,就要用好几层棉被给水果盖上。得知了商户的难处,市场便搭起了棚子、建起了库房。

对于来京打拼的商户来说,安居乐业是最大的心愿。从2001年到2010年,新发地陆续建起了4个社区,提供1200多套房屋供商户租住,商户们在市场旁纷纷有了安稳的家。

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不断涌入京城,从前,市民只能买到十几种蔬菜,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京城的蔬菜和水果种类都渐渐增至200多种。

2003年的“非典”期间,北京的农产品流通遇到了巨大考验,超市货架上的蔬菜日益紧缺,但新发地市场里的蔬菜堆积如山,张玉玺这才意识到,要想稳供应,还要打通蔬菜进社区的通道。于是,市场和商户合作,开始把“菜篮子”直营店开进社区,在一些不方便开店的地方,还有蔬菜直通车前来补位,如今,这样的蔬菜网点覆盖了近千个小区。

在另一端,上千个农产品基地在国内各地建起,还延伸到海外的十几个国家,菲律宾香蕉、泰国榴莲、越南百香果……更多的特色农产品丰富着首都市民的餐桌。

在市场经营了20多年的王慧东如今有了新期待。“将来我们就要进楼交易了。”站在市场中抬头望,不远处,新的蔬菜交易大楼已经初具雏形,明年建好后,饱尝风吹日晒的菜商们将进楼交易。在这之后,新的水果交易大楼也将拔地而起。

在经历了“摊大饼”式扩张后,已到而立之年的新发地迎来了“瘦身”转型。“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市场。”张玉玺看着市场未来的效果图,露出满眼期待。

  • 上一篇:北京新高考方案发布 一二本拟合并
  • 下一篇:北京已派三批131名干部支援玉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