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卫星互联网源头创新区,千亿级空天产业集群蓄势起飞
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崛起
“这是属于中国当代航天人的高光时刻!”去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顺利落地,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与众多航天人一样,中关村科学城民营航天企业和德宇航副总裁陈冲振奋无比。尤为自豪的是,他所在的团队,在嫦娥五号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月面钻取式采样中提供了钻月电机产品。
和德宇航只是一个缩影。如今,在北清路沿线,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创新型民营航天企业如春笋般破土,一个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的空天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
在太空里建“大电脑”
除了参与嫦娥钻月这样见证我国航天历史的重大事件,民营航天产业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因看似遥远的航天科技而受益。
“嗨,我现在正通过卫星信号上网跟你对话呢!”在位于海淀区的信关站,工作人员使用手机连接银河卫星终端提供的“WiFi”热点,通过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实现了视频通话。
去年2月,我国由民营公司生产的唯一在轨的宽带互联网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完成了首次双向通信能力试验,在国内第一次验证了低轨Q/V/Ka等频段通信。
什么是卫星互联网?依托一颗颗卫星共同组成的卫星星座,卫星互联网可以把网络搬上太空,再将电波传向全球,能够突破地表地貌限制,真正做到全球无死角的网络覆盖,解决海洋、沙漠、极地以及偏远地区的上网难题。
“由于在轨卫星数量有限,在目前可以实现8分钟通话时长,随着未来在轨卫星越来越密集,将逐渐实现更长时段、更广阔区域的通信。”银河航天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将向年产300到500颗卫星迈进,持续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
我国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唯一的遥感应用企业航天宏图,北斗导航定位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北斗星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银河航天,走在商业航天企业前列的微纳星空、国电高科、航天驭星……目前,海淀区已拥有较为完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形成了从初创企业到上市公司、从民营企业到国家队,涵盖卫星设计研制、卫星在轨运营与各类商业化应用全产业链环节的产业生态环境。
在中关村科学城,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达近四百亿元,空天企业近百家,居全市首位。
“航天人”遇上“互联网人”
“团队超过90%的技术人员来自航天系统,就在海淀。”微纳星空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郇一恒道出了其选择在中关村科学城创业的原因。
据悉,中关村科学城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航天领域院士及专家,特别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以航天城为核心,集聚了航天五院等科研机构,成为孵化、吸引创新企业的“大本营”。
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引领全国的大信息产业基础,成为吸引众多顶尖空天产业创新创业者落地海淀的另一大原因。
“在传统航天领域,研发流程是相对按部就班的系统化工程;在互联网领域,研发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银河航天战略合作总经理初肖洁说。在创立银河航天之前,创业者徐鸣曾在北京联合创办猎豹移动,并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互联网和航天的跨界人才背景和行业经验,成了其创业团队的独特基因。
打造空天产业创新高地
“你创新、我服务”,在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星谷创新园,企业可以获得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展示等服务,吸引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卫星运营、“通导遥”应用等全产业链生态企业集聚。
比方说,由于航天领域的项目保密性较强,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联合协作往往需要平衡开放性和保密性,“当企业需要与外部合作方就近协作、联合研发,但又不方便让他们直接进入企业内部办公时,楼内的免费联合办公席位就能发挥作用,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星谷创新园总经理李智慧说。
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规划建设的空天产业聚集区——“星谷”项目将重点布局卫星互联网源头创新区、北斗及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升级区、场景应用示范区三大功能区,目前在中关村壹号和星谷创新园6万余平方米开展试点,企业将获得产业投资基金、初创期房租补贴、研发投入补贴配套等政策支持。
空天产业的“星辰大海”,不仅存在于航空航天产业本身。根据中关村科学城的规划,“星谷”项目还将促进卫星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发展。未来,“星谷”项目将在中关村科学城大信息产业引领发展的基础上,依托航天航空领域深厚的研发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规划建设一个千亿级的空天产业集群。
原标题:打造卫星互联网源头创新区,千亿级空天产业集群蓄势起飞
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崛起
“这是属于中国当代航天人的高光时刻!”去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顺利落地,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与众多航天人一样,中关村科学城民营航天企业和德宇航副总裁陈冲振奋无比。尤为自豪的是,他所在的团队,在嫦娥五号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月面钻取式采样中提供了钻月电机产品。
和德宇航只是一个缩影。如今,在北清路沿线,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创新型民营航天企业如春笋般破土,一个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的空天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
在太空里建“大电脑”
除了参与嫦娥钻月这样见证我国航天历史的重大事件,民营航天产业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因看似遥远的航天科技而受益。
“嗨,我现在正通过卫星信号上网跟你对话呢!”在位于海淀区的信关站,工作人员使用手机连接银河卫星终端提供的“WiFi”热点,通过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实现了视频通话。
去年2月,我国由民营公司生产的唯一在轨的宽带互联网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完成了首次双向通信能力试验,在国内第一次验证了低轨Q/V/Ka等频段通信。
什么是卫星互联网?依托一颗颗卫星共同组成的卫星星座,卫星互联网可以把网络搬上太空,再将电波传向全球,能够突破地表地貌限制,真正做到全球无死角的网络覆盖,解决海洋、沙漠、极地以及偏远地区的上网难题。
“由于在轨卫星数量有限,在目前可以实现8分钟通话时长,随着未来在轨卫星越来越密集,将逐渐实现更长时段、更广阔区域的通信。”银河航天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将向年产300到500颗卫星迈进,持续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
我国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唯一的遥感应用企业航天宏图,北斗导航定位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北斗星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银河航天,走在商业航天企业前列的微纳星空、国电高科、航天驭星……目前,海淀区已拥有较为完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形成了从初创企业到上市公司、从民营企业到国家队,涵盖卫星设计研制、卫星在轨运营与各类商业化应用全产业链环节的产业生态环境。
在中关村科学城,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达近四百亿元,空天企业近百家,居全市首位。
“航天人”遇上“互联网人”
“团队超过90%的技术人员来自航天系统,就在海淀。”微纳星空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郇一恒道出了其选择在中关村科学城创业的原因。
据悉,中关村科学城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航天领域院士及专家,特别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以航天城为核心,集聚了航天五院等科研机构,成为孵化、吸引创新企业的“大本营”。
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引领全国的大信息产业基础,成为吸引众多顶尖空天产业创新创业者落地海淀的另一大原因。
“在传统航天领域,研发流程是相对按部就班的系统化工程;在互联网领域,研发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银河航天战略合作总经理初肖洁说。在创立银河航天之前,创业者徐鸣曾在北京联合创办猎豹移动,并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互联网和航天的跨界人才背景和行业经验,成了其创业团队的独特基因。
打造空天产业创新高地
“你创新、我服务”,在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星谷创新园,企业可以获得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展示等服务,吸引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卫星运营、“通导遥”应用等全产业链生态企业集聚。
比方说,由于航天领域的项目保密性较强,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联合协作往往需要平衡开放性和保密性,“当企业需要与外部合作方就近协作、联合研发,但又不方便让他们直接进入企业内部办公时,楼内的免费联合办公席位就能发挥作用,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星谷创新园总经理李智慧说。
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规划建设的空天产业聚集区——“星谷”项目将重点布局卫星互联网源头创新区、北斗及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升级区、场景应用示范区三大功能区,目前在中关村壹号和星谷创新园6万余平方米开展试点,企业将获得产业投资基金、初创期房租补贴、研发投入补贴配套等政策支持。
空天产业的“星辰大海”,不仅存在于航空航天产业本身。根据中关村科学城的规划,“星谷”项目还将促进卫星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发展。未来,“星谷”项目将在中关村科学城大信息产业引领发展的基础上,依托航天航空领域深厚的研发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规划建设一个千亿级的空天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