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坚持生态优先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复合型资源环境问题的客观需要。
以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朱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重要文件,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支撑和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复合型资源环境问题的客观需要。
第一,从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四大建设在要素构成、组织结构、典型特征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才能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并贯彻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二,从现代社会的运行来看,随着资源环境价值的不断凸显,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部门之间资源环境诉求的分化愈发显著。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由于外部不经济性、机制失灵等原因,仅仅依靠市场调节或者传统的政府监管、监察难以实现。只有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主导性作用,将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建设好、培育好,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才能使资源环境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开发利用更有效率,分配更加公平。
第三,从生态环境的本质特征来看,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巨系统,仅针对少数的、现阶段表现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实施相对单一的对策、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将生态文明理念以法律、规章、体制、机制、伦理、道德和习俗等形式落实到约束、规范、引导政府、企业和公众行为的方方面面,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围绕党的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应对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当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引领,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发,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本需求,树立底线思维,加快建立与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等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方面,从顶层设计上,加快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按照环境管理提前介入规划、决策的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充分衔接其他各类发展规划、环境质量达标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围绕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加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等制度建设。通过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为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
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智慧监管”,完善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
科技支撑:“智慧监管”
牛桂敏
“智慧监管”是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市亟需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智慧监管”,完善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应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建设智能化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随着传感器技术向智能化、微型化、低成本化发展,气体、水、土壤检测传感器等,为建立环境监测网络提供了“三大基石”。通过广泛安装、科学布设环境监测传感器,突破人力局限、克服人为因素干扰,解决传统环境监测网络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点位和布局主要集中在建成区、行政交界处和重点污染源,环境监测存在盲点、盲区、盲时的问题。从而让偷排偷放行为无缝可钻,为环境治理提供全时、全域、全自动的环境监测数据,实现对环境的有效监管。
借助卫星遥感与无人机等技术,构建立体环境监测体系。卫星遥感具有监测范围大、快速、动态、客观等技术特点。借助这类移动、遥感监测手段,实现快速、大范围的精准环境监测,对突发情况的应急监测和对危险或条件严酷区域的远程无人监测,还可以实现对排污企业的隐蔽性监控。通过综合应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红外探测、射频识别和地面、水中监测传感器等各种监测手段有效结合,构建起集“天、地、水”为一体,动态、立体、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天网”。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海量数据信息聚合、存储、传输、交互、处理的优势,能够克服传统的数据信息资源归属存在分散化和“部门私有化”的缺点。充分利用这些智能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各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技术部门的监测站网及数据资源,打破“数据烟囱”和“数据孤岛”障碍,建立天津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动环境监管、环境治理走向平台化。
通过建设集采样监控、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智能应用、信息共享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可以为全市环境状况评价、变化趋势分析、预测预警、环境污染防治行动和重大生态环保工程成效评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及领导干部审计,政府部门决策以及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提升政府协同治理能力等提供大数据、数学模型、规律把控等技术支撑,实现对全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
当然,也要通过数据访问安全控制、数据等级保护、用户等级管理、第三方数据检测等技术手段,解决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数据冲突、数据造假、数据安全等问题。真正做到以“智慧监管”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
以科学考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制度支撑。
制度支撑:科学考评
王中良
以科学考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支撑,是引导各级干部树立以科学的视角、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
制定科学的考评目标,最重要的是注重建设目标的科学性,兼顾目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目标设定不是拍脑门就行的,需要依据科学本身去设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来说,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发展现状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的治理模式和考核模式都是不同的,对于如何有针对性施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制定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是整个考评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是难点问题,这与生态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价值衡量所涉及的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关。但即便如此,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考评指标体系是不可回避的。在这方面,我国也逐步探索建立了以单位能耗、污染物减量、资源消耗、生态承载、环境质量及环境事件等约束性指标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性以及考评机制的规范性等,兼顾考核体系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之间的权重与平衡。尤其是规范性,是一定范围内统一考核标准和平衡参照对比的基础,也是公平性的基础。其他方面,还包括考评的期限周期等,周期太短会促使干部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规划,太长则起不到考核作用而没有压力感。
考核结果的科学应用。一是要积极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促使他们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政绩考核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硬指标”而不是“软指标”,同时防止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借口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二是要强化结果应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个人及管理群体的奖惩依据。考评结果应用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让人心服口服,不搞一刀切式的应用。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生态文明教育是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重要路径。
重要路径:公众参与
张雪筠
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一项低投入高收益的环保措施。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金。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金并拓展基金来源。基金的来源应该包括:财政拨款、一定比例的排污费和环境污染罚款、社会捐助等。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对基金的收支、保管及运用进行规范,对基金管理会的职责权限进行细化和明确。
制定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规划和课程体系。编制有引导性、针对性强、接地气、可操作的天津市民生态文明行为规范,针对学生、社会公众、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态文明教育计划和教材,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不同人群的生态文明素质。
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购买服务、开展公益创投项目以及社会组织孵化、培训等多种手段,为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教育提供支持帮助。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是要在高校中设置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教育人员。二是实施专门的人才认定制度,由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业资格认证,定期举办生态文明教育从业人员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队伍和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三是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民情监督反馈机制”。建议在电台、电视台、网络、“天津环保”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专栏,进行长期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定期的调查,了解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变化情况、重大环境事件的态度、重要环保政策的认知和评价,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态教育的内容。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统筹考虑环境风险要素,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徐鹤
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规避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平稳、优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津市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难以满足风险防控的要求。一方面,长期以来,工业增长一直是天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近年来,天津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业所占产值比重超过50%。但总体来说,工业产值仍占较大比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当前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管理主要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检查与等级划分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总体上仍处于事件驱动型的管理模式,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现实“需要”与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供给”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措施很难彻底解决结构性、布局性的生态环境风险问题。
严峻的生态环境风险是天津市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筹考虑环境风险要素,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以生态安全、环境质量、资源消耗为重点,建立天津市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天津日前划定并发布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进行有效的生态安全风险防范。
二是建立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制度。一方面,建立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防范制度,对“建设项目—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全决策过程进行风险防范。另一方面,建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制度,从“工业园区—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上,制定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制度。
三是夯实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将风险防范纳入常态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空间信息技术,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管理特征和环境风险评估预警的业务化需求,建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通过生态环境风险智能识别,建立满足实际管理部门需求的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将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
(作者为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树立广域生态观,因地制宜创造天津全面治水新模式。
聚力保育水生态
王利华
治水是牵动天津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关键之役,也是重中之重,是所有天津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个重大时代责任。
要树立人、水、城市同属一体大生命观。以“生命共同体”思想为统领,充分认识水生态保护对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保证天津城市这个生命系统永续发展至高无上的意义。
要以水为焦点总揽全局树立广域生态观。应借鉴浙江“五水共治”经验,结合天津实际,因地制宜创造天津全面治水新模式,综合利用外调水、降雨水、再生水、地下水和淡化水,合理配置生产、生活、景观、交通、生态补给等用水,整体协调防洪、排涝、御旱、清污功能,在开源、潴蓄、供配、净化、治污、清乱、利用、补给、连通、泄排……众多环节的精心设计,合理建设,严密治管,促进水资源在时、空、量、构、序上合理、均衡、高效配置,以最佳方式流动循环,以澄净、碧清、安全之水润泽灵动的生命,装点秀美的家园;要充分遵循客观规律,做精粹大文章,搞好谋篇布局,注重启、承、转、合,有序推进。
要增强整体协同意识聚力共谋治水大业。仍需继续努力,在部门沟通、职能分合、行动协调、目标协同等多个方面统一擘画、统一指挥,集中发力;注重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在深入调研、因水制宜、完整建档基础上,以不低于道路交通监管的标准建立全市域水情动态监控管理系统,着力打造互联网+天津水事平台,推进数据一体化、业务协同化,从而保障相关决策和行动的科学性、灵敏性和高效率。
要引导市民“知行合一”自觉参与治水行动。一个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小连厨卫,大通河海,与每位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当代治水固需从大处着眼,亦应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着手。治水之要,在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应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着重向全体市民开展水情教育,讲好水的故事,阐明水的价值,形成亲水爱水意识,付诸护水节水行动,使每个企业、每个家庭、每位市民都自觉成为河长湖长的助力而非监管防范对象。如此方能真正呵护水生态,实现津城人水持久和谐。
(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
北守南攻,东出西进,改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城乡绿色基础设施
王卫红
北守南攻,东出西进,改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我市北部蓟州山地生态环境与“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良好,应严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完善统计监测能力建设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南部静海区的工业污染与生态破坏存在问题,应积极参与协调京津冀大清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抓住上游雄安新区建设机遇展开攻坚战,全面整治产业园区散乱污企业,修复“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的湿地生态环境。中心城区外环以东、滨海新区以西的双城中间地带应修复棕地,控制开发强度,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加强与京津冀区域生态廊道、通风廊道的融合,改善市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
留洪治水,净蓄同河,改善市域河湖水环境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生态用水短缺,入境水量不足,上游来水水质较差的困境就必须改变治水思路,留住雨季洪水用于治水,充分利用永定新河入海口建设条件,建设海洋淡水库;改造北系四河,建设净蓄一体的新型生态河道来保障水量提升水质。科学确定河道生态流量,加强海河南部、北部水系连通,实施跨河系、跨区域水量调度,改善市域河湖水环境质量。
设施整合,智景同步,提升老旧社区基础设施质量。2015年以来我市中心城区的老旧社区改造取得显著效益。但市区卫津河、护仓河等景观河道仍然常年受到老旧社区雨污合流管网的冲击,要解决逢雨必黑的顽疾,应首先彻查和改造紧邻河道的老旧小区地下管网及市政设施。其次破解老旧社区普遍存在建设空间受限问题,应在改造中强化市政工程设施与社区公园绿化、河道两侧绿化带的整合。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干线到支线”的顺序逐层梳理区内设施、管网,并进行设施整合,可将小型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与社区公共空间、社区绿地与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整合建设。老旧社区改造还应借助互联网建设智慧小区,减少重复性投资。基础设施改造配置应强调智能化,小区绿地注重“海绵”设施的改造和景观化,做到智景同步,全面提升老旧社区基础设施的质量。
(作者为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不仅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更要发展循环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发展循环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李健
为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天津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高水平循环型社会。
持续完善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高水平循环型社会,需要进一步发挥循环产业园区的示范作用,扩大模式覆盖范围,将更多关联产业并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搭建京津冀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建立健全城市垃圾全流程分类体系。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其关键环节在于建立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流程分类体系。对前端施行“餐厨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分类减免收费”和“可回收物分类得益、不分缴费”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原则,中端配置“干湿分类”和“有害垃圾专项收运”的分类运输设备,末端增设综合性的干垃圾分拣、处理设备和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
创新城市周边分散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城市周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但由于部分村镇偏远、分散,不宜通过转运进行大规模集中处理。对此可以大力推广小规模就地处理模式,通过设立村镇垃圾分类促进中心,提升“户分类”分类水平,变“村收集”为村就地集中处理,实现减量减运;将“镇转运”和“县处理”变为对可再生资源的转运和利用,实现产业升级。
争创全国首个无不可降解塑料城市。必须大力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培养其循环消费观念,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环保型替代品成本,力争将天津打造成为全国首个无不可降解塑料城市。
建立“互联网+循环型社会租赁”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以社区和村镇为单位,构建“循环型社区”和“循环型村镇”服务平台,将闲置物品进行信息展示,社区和村镇成员通过支付使用费或交换物品等方式获取物品的使用权。这样不仅减少了购买物品的费用支出,同时也降低了生产物品的资源消耗。
综上,构建高水平循环型社会不仅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更要发展循环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只有均衡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为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