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改革开放天津纪事:那一年 我下岗了……

时间:2018-11-24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天津北方网讯:“下岗”一词始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地方叫“厂内待业”,有的地方叫“放长假”、“两不找”等。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随后,国有、集体企业开始实施“减员增效”,在企业中产生了大批需要安置的人员。这些人员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位置,处于无岗状态,但仍与企业保持着劳动合同关系,被称为“下岗职工”。当时30多岁的范志强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把铁饭碗丢了”

1993年的夏天,“下岗”终于在范志强的单位天津柳林毛纺厂里“轰轰烈烈”起来。“那时候厂子的效益不是很好,已经开始有消息传出来进行员工下岗,大伙儿都怕,那时候有个固定工作不容易,一旦工作没了,咋生活?”在一个单位的范志强和爱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因为厂子效益不是很好,当时范志强在厂内一个月的工资只有72元,三口之家的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借钱-还钱”的周期运动,一度成为家庭生活的主题,这让范志强感到压力很大……

“下岗还是不下岗?”范志强开始动摇,也许下岗并不可怕。“让谁下谁都会有想法,我还有能力,还心甘情愿下来,这不是一举两得嘛!从小处想,我也想多挣点钱,但在厂子里没法做到这一点。从大局想,我也是对的。”安慰完爱人,范志强自己主动向单位提出下岗。

下岗的事,范志强没有告诉父母,为了打消父母的疑虑,他仍旧每天按上下班的时间出门回家。“几个月后,父母才知道我把‘铁饭碗’丢了,他们特别生气。他们不能理解,好好的国企不待着,为啥要自谋生路。”

事实上,在那一年前后,“下岗”并不只发生在范志强的单位,在国内、在天津,大部分的工厂,大部分的产业工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天津是中国早期民族制造业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建设,天津成了国内最大的工业聚集区之一。

然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天津曾出现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下岗”,也就成了这些企业的工人们不得不面对的命运。

下岗是另一个开始

范志强自认为是思想开化的人,在下岗之前,他已经在尝试做点小生意,但是一下子从公家人变成个体户的身份转变,还是让范志强感到彷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特别悲观,发现有些东西和设想的不一样,觉得自己没有出路,从年龄等个人条件来说,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趁着晚上没事时,在路边摆地摊,每天也能挣个十来块钱,但是这些都解决不了大问题。”范志强告诉津云记者,在度过了这段彷徨和迷茫的日子后,在生活中他发现了商机:当时在天津总医院里住院和陪护的人,缺乏娱乐方式,于是他把家里仅存的几百块钱全部拿来,购买了报纸杂志和一些小商品,白天到天津总医院门口去摆摊卖报。晚上,在水上公园门口卖小玩具和出租天文望远镜。“一天能挣个二十多块钱,比工厂里挣得多。”这给了他莫大的信心,“看来我的选择没有错。”

彼时的深圳等地正在热火朝天地改革开放,报纸上经常有各种成功人士,出来讲致富经鼓励大家下海。陈东升、田源、郭凡生、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等一大批企业家,均离开了体制下海创业成功,鼓舞了许多像范志强这样的体制人。范志强觉得自己是受了他们影响的一代,所以在他的脑海中,出路有很多。

通过一年多摆摊的积累,1995年范志强在“大胡同”租赁了一个摊位。“那时的大胡同,只有一个大棚子,里面是各种小商品批发零售。”范志强回忆道,这一年,是他创业中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在大胡同卖小商品不是很赚钱,利润只有5%。每天虽然卖货很多,但因为总要不断补货,所以手头的钱并不多。”范志强说,正是因为在大胡同卖货的经历,让他认识了一位做食品批发的朋友。“当时那个朋友因为一些原因,原本的食品批发生意不干了,准备转手他的店面。”从来没做过食品批发的范志强看到了机会,因为食品批发的利润相对较高。于是范志强拿出家里的几千元存款,又向亲朋好友借了钱,把那位朋友的店盘了下来,开始了食品批发的生意,一年后范志强就还清欠债开始挣钱。

一张白纸描绘美好年华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范志强也在寻求转型。2000年,因为常年往返东南亚从事食品贸易,他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起了沉香生意,“那会人们吃穿住的条件和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也不仅仅是吃穿,更多的目光移向了文化消费。

“妙香不比众香同,鼻观谁能绝流俗。”网络讯息尚不完备的日子里,范志强就开始靠着和香农的接触摸索鉴别方式,在山间林中耳濡目染,慢慢积累沉香的相关知识。2003年,眼见生意已经小有规模,范志强决定正式把沉香变为主业。

“香在任何时代都是小众品。自古以来,玩香的人出身贵族,有一定文化底蕴。”在范志强眼里,沉香是文化的注脚,备受文人钟爱,除了温润内敛的味道,更代表着百折不挠、苦尽甘来的涅精神。

现在范志强除了继续做沉香生意以外,还成立了一个沉香珍藏馆,馆内各种沉香藏品近千件。“珍藏馆主要是让喜欢沉香的人们有个交流的地方,现在也会经常免费给一些爱好者讲解和辨别沉香的真假。”范志强的沉香馆成为了不少名人和爱香者的聚集地。侯耀华就是范老板的常客,来津没事儿就常来此坐坐,“侯老师没架子,跟他聊天就跟现场听相声似的,他总把人逗得捧腹大笑。”范志强说。而每当这个时候,范老板也总会焚上上等的沉香,在他看来这是自己对待朋友的最高礼节。除此之外,《亮剑》中的几位团长也曾光顾……

从下岗职工到拥有了自己的沉香珍藏馆,从每月工资72元钱到现在藏品千件……回首走过的路,范志强感慨,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他可能就跟千千万万的人一样安于现状,在厂里工作一直到退休,但这种安逸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下岗却给了他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遇,一张白纸描绘了自己的美好年华,才有了如今五彩斑斓的生活。“下岗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开始,困难并不可怕,有党的政策,加上积极面对,总会有出路。”

(津云新闻记者郭强)

  • 上一篇:注意啦!关于天津旧楼加装电梯最新进展在这里
  • 下一篇:走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伟大的变革中探寻天津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