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这首传唱久远的南开大学校歌,近日在渤海之滨不断响起,南开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来自海内外的南开学子汇聚校园。
巍巍南开允公能,百年风华更日新。我们不禁要问,南开精神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南开品格究竟是怎样一种品格?在南开大学的读书经历对一个人有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记者采访了多位南开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什么才是南开精神。
启蒙:从小有个南开梦
不知是巧合还是规律,记者采访的每一位南开学子,他们对南开大学的认知都是从童年种下的。
张晓康,2010年至2014年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我从南开中学毕业,高考后毫无犹豫地,或者说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南开大学。在我看来这叫一脉相承,南开是我人生值得骄傲的地方。”张晓康说,“考入南开大学是多少天津学子的期许和目标,因为‘南开’是这座城市的符号之一,因为这里能够让青春岁月得以升华,带给我无限的荣耀。”
张秋晗,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014年就读于此,她对南开大学的认知就更早了。“我的奶奶家就住在南开大学的对面,在我看来,这里更像是我的童年乐园。”张秋晗说,“下雪的时候,我跑到南开大学打雪仗,有时大学生们也会陪着我一起玩。从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就留下了南开情结,这种情结挥之不去。本科毕业后,我被保送到南开大学读研,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罗雅曼,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2015年起在此就读。童年,南开大学就是她的艺术课堂,她从这里认识到艺术原来这么美。“小的时候,每到周末我都会去南开大学,父母也不断告诉我这里是一所名校,是我应该追求的目标。”罗雅曼告诉记者,“每当走过气势恢弘的主楼,望着巍然耸立的周恩来总理塑像,我总是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心说:有朝一日,我也要来这里读书。”
刘强,1984年起入学南开,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都是在这里取得的。说起南开梦,他的记忆要追溯到1976年。“当年唐山大地震让我家的楼房受损而无法居住了,全家被安置在南开大学校区的临建房居住,而临建房就在南开大学老图书馆的西边。耳濡目染、影响深远。”刘强回忆说,“那时我正在读小学,也正是从那时起,南开大学就成为我的求学目标,并在日后一以贯之。”
对于他们来说,立志做个南开人就像一颗种子,童年种下,青春发芽。幸运的是,他们找到并且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南开精神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能够让人为之努力,为之拼搏!
求索:南开大学教会你什么
南开大学,百年学府。求学的经历在岁月的长河里稍显短暂,但就是这段短暂的经历能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一股正能量植入骨子里进而形成南开精神、南开品格。不同人的不同经历,梳理起来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仔细想想,他们始终没有脱离严修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共同制定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从严修、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出发,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大众和与之相联系的事业。
张秋晗讲述说,在南开大学读研究生的这三年里,感受着导师的人格魅力,进而懂得了永远不能拘泥于现状成就小我,要放眼全局成就大我。“我的导师是杨静蕾教授,她教会我做事的态度和成事的能力。”临近毕业,学生们不自觉地陷入了彷徨,有人继续求学,有人寻找工作,其中有同学志愿考取上海交通大学读博。为了能圆学生的求学梦,杨教授不惜时间,不惜精力,一遍又一遍地为她修改论文,“那一刻你能感受到什么叫成人之美,那一刻你会发现就读于南开是怎样一种幸福。”张秋晗说,“今天我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在不断地跟老师学习,不能只为了自己好,要学会做太阳,要让周围的伙伴们一起好,要团结大家一起向上。”
允能,是要做到最能,南开大学“公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才能的学生,不仅具备理论才能,还要具有操作的能力。
“之所以要奋发图强考取南开大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走进国家博物馆工作。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高兴只是短暂的。”罗雅曼说,“母校教给我永远不要满足现状,始终要着重自身技能的培养,要把下一步规划好。”
前不久,“百年芳华——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作为南开学子,罗雅曼成为这场展览的讲解员。可以说她是带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讲述每一张图片、每一幅作品。“为了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我周末从北京跑回母校,走进校史馆一字一句地记录,加深对母校的认识和理解。”罗雅曼介绍说,“当我站在观众们面前,向他们介绍我的母校时,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罗雅曼说,南开大学还传授给她一套做事的“南开标准”,特别是在处理工作细节时,一定严肃、严谨对待,“我能做的一定做,一时无法完成的也要尽心去做。”
尽心不仅是罗雅曼的工作准则,同样也是刘强的人生信条。“南开大学直击我内心的是那些学术大家潜心治学的态度,你能感受到他们倾尽毕生心力去做学问的精神。也恰恰是这种精神让先生们具备了仙风道骨的气质,让学生们学到了严谨做事的态度,尽心成事的能力。”刘强感悟道,“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懂得尽心竭力的道理,并最终成为我的人生信条。”
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对此,刘强有他的一番理解和思考,他说:“作为南开学子,你始终都会警觉知识更新速度飞快,永远都不能有满足的时候。我本科读社会学,毕业工作四年后,重回南开再读社会心理学硕士,工作几年后,再回母校读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始终给予我新的奋斗目标。”
在张晓康看来,南开大学教给他要终身学习,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态度,这番理解恰巧契合了“日新月异”的校训。“我想要进步,我怎么能进步?我想这是大多数南开学子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张晓康说,“你会发现南开大学最抢手的是图书馆里的座位;许多场讲座都会坐满听众,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南开学子以‘双修’学位为荣为傲;即使毕业了走上了社会,我能否获得更高的职业技能,步入行业的顶尖层,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所蕴含的南开精神已传承了百年,却历久弥新,就是要求南开学子具备全心全意为大公服务的本领,并为之不懈地奋斗。
探究:南开人的大凝聚
百年南开,枝繁叶茂。今天无论你走到世界各处,几乎都能够找到南开校友的足迹,看到南开人的品格。
张晓康告诉记者,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时常会参加南开大学香港校友会举办的活动,聆听会长、企业家张舜尧先生的讲座。“我感动于这位老校友长久以来对南开师生的关心与帮助,那一刻你会感受到南开精神就在你的身边。”张晓康说。
张秋晗作为交换生到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刚到德国,德语零基础,仅能靠英语日常交流。特别是在举目无亲时,有来自南开校友的温暖,那一刻你会为自己的母校而骄傲,为自己身为南开人而倍感温暖”。
罗雅曼说,“当我站在杨振宁先生、范曾先生面前,与他们一同分享南开精神、南开品格时,会情不自禁地为南开大学鼓掌,也为自己鼓掌。那一刻,你会发觉这一生做个南开人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自豪”。
刘强和记者说:“2018年是我们本科毕业30周年,当五湖四海的同学重回母校时,时间仿佛回转到当年。当看到我的同学在各自领域里都大展拳脚、卓有成就时,你会说:这就是南开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
10月17日,南开大学迎来建校百年庆祝大会,此时身在世界各地的南开学子重回母校,为母校送上一份最诚挚的祝福,回到梦想启航的地方。
南开新百年,躬逢盛世再续新篇,巍巍学府更绽芳华。(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