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明末清初有位史学家叫谈迁,他一直立志写一部明史,后来用了26年时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终于著成多达500万字的《国榷》。然而,尚未付梓的书稿却被人偷了。面对沉重打击,已经五十多岁的谈迁没有垮掉,只是说“我的手还在,不能就这样中止”,于是执笔重写。他又花了六年多的时间,才重新完成了这部皇皇巨著。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再难也难不过从头再来。受挫如谈迁,仍能重整旗鼓,靠的就是一股绝不低头的韧性。
有没有韧性,是对信心、定力的考验。这两样事物不是天生具备,而是磨炼出来的。正如司马迁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块块粗粝的“磨刀石”,恰恰也是绝佳的“试金石”,谁能在挑战面前奋勇搏击,谁就能取得成功。这种成功,并不见得是具体的成绩,也可以是勇气、信心,这同样是人生收获。
韧性是一种有效的专注,而不是无意义地耗费精力。谈迁之所以不惜重写《国榷》,就是觉得同类书籍错讹太多,因此要为后世留下可证之史。看一件事情值不值得付出巨大心力,关键在于其是否有意义。方向对了,哪怕路途再泥泞,也能靠韧性 出一条光明大道。当年,“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失败,许多参与者流下了伤心泪,唯有科学家梁思礼“无动于衷”。他晚年回忆那一刻的心情时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思想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他的“做下去”,包含了17次大型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一遍遍总结经验、用科学的方法摸索改进,最终使研制取得圆满成功。
韧性是强劲的,而支撑它的,一定是实践与思考的结合,从中求得方法、提升技能。只有与能力本领相辅相成,韧性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让通向成功的道路越走越宽。(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