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到底怎么了?
昨天上午,国家知识产权局用一纸决定书驳回了今日头条关于UC一条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这意味着今日头条很可能要面临巨额的专利侵权罚款。
不过UC并不是唯一和今日头条“对簿公堂”的企业。
在1月26号,关于百度“打头办”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今日头条发布长文声称《这届黑公关很行!》,行文间暗示网上有很多关于自己的负面新闻,而这些都是百度的黑公关,并在几天后表示要起诉百度“利用垄断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
再向前追溯,今日头条还在去年八月和微博撕了一场,原因是因为微博称头条未经允许就抓取了自己的内容。同一时期,头条还挖走了数位知乎大V并制作了一些列相当具有挑衅意味的海报,不过知乎对于此事的态度要佛系的多,声称这些事情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运营。
到此为止,今日头条已经和百度、阿里、微博、知乎全部掐了一个遍,在中国互联网界里,称得上是一朵奇葩。
不得不说,今日头条最近过的不算太顺利。曾经一路飙升位至TMD之首,以一己之力从微信和微博间生生撕开一个裂口,直到BAT都要模仿头条的信息流。可就最近半年,又经历了从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到火山小视频平台中的极限运动主播失手坠楼,直到前段时间的整顿和最近频繁的企业间撕逼。
在很多有关今日头条的报道中,常常出现的话术是“被BAT围剿”、“独自面对BAT的男人张一鸣”,仿佛是一个孤胆英雄。可不管是疑似专利侵权还是高调挖角,每一次“战争”都并没有显得那么正义,反而是显得有点……缺乏安全感?歇斯底里?或者说,惊惶。
让今日头条陷入这种惊惶的,或许是太多的失控因素。
流量失控:帝国的建立也会带来假想敌
最让今日头条不安的,应该是流量上的失控。
一座由资讯产品建立起来的流量城池,要想撑起300亿美元的融资,显然要先维护住流量这条母亲河。今日头条在一两年间快速跟进了知识分享、短视频、直播、轻资讯平台多种内容产品,几乎全面覆盖了所有移动内容消费形式,在每一款产品中,几乎都要重演一遍“重金挖角”的戏码。
本质上来看,这也是今日头条的无奈之举,公众的注意力迁移是非常残忍的,我们今天沉迷直播答题,明天沉迷知识分享,由此带来的流量迁移对于今日头条这样的产品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头条当然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产品,可一款资讯类阅读产品的量级实在太轻太轻了,想要支撑起巨额的估值太难了。
头条选择的方式是,用产品群构建起一个内容消费帝国,找到每一类内容形态中的头部流量,以此支撑起各个内容形态中的头部产品。今日头条在重金挖掘主播、KOL时自己何尝也不是惶恐的呢,相信今日头条自己也明白,这样得来的流量是多么脆弱,大V们今日跳槽甲平台,明日乙平台付了违约金又把大V迎入门,平台自己却几乎掌握不到一点主动权。
今日头条每多一种内容产品,就多一份惶恐,也多了一群假想敌。这样的今日头条,怎么可能不变成一只浑身是武器的刺猬呢?
技术失控:当人们都传说新国王丢失了宝剑
可比流量失控更可怕的,是技术失控。
如果说流量增速的渐衰只会让今日头条的估值收到损失,推荐算法技术的失控则可能威胁到今日头条的生存。
无人工编辑干涉的推荐算法信息流,本来是今日头条区别其他产品的最大特点,可今日头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办法(或者说没有)应对算法推荐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典型的就是擦边球内容泛滥,当用户因一时的好奇心浏览了擦边球内容,平台就会记录用户行为并推荐更多擦边球内容,循环往复直到信息流全部被擦边球内容覆盖。这种机制会让标题党和擦边球内容获得更多流量,从而驱动创作者创作更多不当内容,甚至会影响用户对今日头条的整体观感。
此前我们就进行过分析,今日头条并不是唯一一家面临这种问题的企业,很多算法驱动的内容平台如Facebook,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不管是从人工角度还是技术角度出发,都存有解决方案。比如用更强大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文章情绪并进行分类、利用机器学习自动分辨标题党等等,这些都是经由谷歌、Facebook等企业实践过的解决方法。
可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今日头条却在受人民日报批评之后的几个月,又被网信办约谈。我们当然不愿意相信这几个月间今日头条没有做出任何努力,或许是今日头条的流量太大,所以要承担更多责任吧。
但这些事情对今日头条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曾经最为自豪的技术被人指摘,极大的打击了今日头条在流量之外价值,以及向外输出技术能力的可能。
崭新城堡中的新国王,被传闻丢失了自己的宝剑,这简直是帝国中最恐怖的噩梦。
这时再回头看看今日头条的一系列行为,我们或许可以共情:这些不太体面,甚至有点过激的争执,似乎是一种临危的自我保护机制,给自己赢来一些安全感。
或许这就是商业世界的残忍之处吧,以为刚能安枕,却又时时惊惶。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