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德国和日本,凭借充分的准备,优良的武器,高专业素质的军队,分别在欧洲和亚洲势如破竹,在战场上成功树立了不可战胜的人设,说让敌人闻风丧胆一点也不为过,可是为什么最后胜利的是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
你可以说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比希特勒更英明神武,也可以说巴顿、蒙哥马利、麦克阿瑟、朱可夫比隆美尔和冯·曼斯泰因更能打,不过事实是在历史大势面前,个体只能影响事件的快慢,而无法改变其走势。
现代战争的本质就是“打后勤”,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奈你德国日本士兵战力再强悍,武器再先进,家底总是没法跟美苏中英比。美苏自不必说,英中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几百上千年的积累。德日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德国搞“闪击战”,日本搞“以战养战”,其实目地都一样。然而闪击战对付欧洲小国还行,一旦遇到有海峡保护的英国和战略纵深无比巨大且有严寒护体的苏联,速度起不来,自然就会被慢慢拖死。东亚这边毛主席也参悟到了日军的弱点,抛出《论持久战》。在战争状态下,国家机器以平时无法想象的速度高速运转,武器研发水平、产能都会快速提升,二战初期德日武器的明显技术优势在二战末期几乎被反超,产量更不必说。所以到后期,拼的就是后勤,拼的是综合国力。后勤强,综合国力强的,必然会战胜本身国力就不足而且战线还拉得特别长的,就这么简单。
回过头来看,美团当然很强,一路打过来的,看起来每一仗都赢。即使这样,同时打酒旅、外卖、出行三场大仗仍然是有点危险。就以打车市场来看,这个领域的产品几乎很难做出差异化,就是有,另外一方也可以快速跟进。在服务上,滴滴数万人的团队和数年积累的司机运营经验不会是毫无价值。有人说美团有流量,但是滴滴更先一步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了“出行”的认知,而且即使拼流量,滴滴月活9900万,美团+点评1.5亿,新美大多50%,然而新美大的流量是要分发给平台上的几百万商户的,能分流到打车上的流量跟滴滴比并无半点优势。
那么这场打车之战到底拼什么呢?毫无疑问,初期还是要拼补贴。什么人心向背,司机起义,都是扯淡,吃瓜群众无非想看看热闹,占占便宜,司机也无非看自己的收入。拼补贴的话,我看不出美团有任何优势,一家市值300亿美金并且战线很长的公司的现金储备会比一家市值500亿美金并有可能是中国创业公司融资金额之最且专注在一个领域的公司更多么?我不知道。
后期拼什么,今天一个滴滴的人出来说拼服务和效率,其实也不是核心。这方面,如果滴滴不犯大错误,至少不会比美团打车差,why?打车的核心体验是叫车速度,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供求关系,能决定供求关系的是政策,政策不变,一个城市里能提供的运力相对是固定的。美团通过一些高额补贴吸引司机过去注册并不难,滴滴同样可以跟进,最后的结果就是司机双开App,所以两个平台上最后能提供的司机数量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乘客在高峰期、热门地段使用这两款App中的任何一款打车,其实叫车速度都会差不多。
有一篇文章说美团打车可以跟平台上的吃喝玩乐相结合,包办了一个人走出家门后的所有生活,他认为滴滴必败的理由是“没有人是为了打车才出门的”,呃,怎么说呢,这句看似正确的话其实就跟“没有人是为了呼吸才活着的”是一样的正确的废话,如果这种场景结合是杀手锏的话,百度早就统治世界了。
打车大战到后期真正拼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从根本上解决运力不足的能力。就现有的出行供需双方做流量匹配这件事,几年前打车大战时就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这不是什么核心能力,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这几年大家觉得滴滴的服务质量没有提升,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还没有突破,而因为一些政策监管的趋严,部分城市的运力有所下降导致的。所以你看到滴滴在做顺风车,做共享汽车,做无人驾驶,投资车和家,都是试图从根本上去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而美团打车目前还是在做流量匹配的生意,如果大家都往解决运力这个方向扑的话,我至少认为滴滴是更有优势的,毕竟做产业链的深度除了大量资金投入之外,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总结一下,虽然从开局来看,滴滴在声势上已经输了,滴滴感觉明显一段时间没有打仗了,什么动作都慢了好几拍,但是这样就断言美团必胜还为时过早。至少你看到了这一次美团动用了大量PR资源,这在美团过去几场大战时是不多的,说明美团其实也是外松内紧。 既然大家都是吃瓜群众,就搬个小板凳好好看热闹呗。希望美团和滴滴给我们贡献一场足以载入商学院案例库的经典商战。
PS:我在新美大有不少熟人,这一篇文章只是个人对战局的评论,并无褒贬任何一方之意。
利益相关:我们跟新美大在医美领域有一些竞争关系,不敢说自己完全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