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卖身
近日,摩拜单车翻开了新的一页。
2018年3月31日(星期六)下午,由董事长李斌发起,摩拜单车召开了一场决定其前途和命运的董事会。次日凌晨,会议对美团收购摩拜方案初步达成共识。
4月3日,摩拜向所有股东发出了当晚在北京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次日凌晨,股东大会通过了美团以37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单车的决议。
短短3天时间,共享单车的格局就换了天地。
虽然美团王兴在随后的声明中提到,“摩拜将继续保持独立品牌、独立运营,为所有用户继续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将最大程度保护用户和合作伙伴的权益,继续为行业为社会创造价值。摩拜的管理团队将保持不变,王晓峰将继续担任CEO,胡玮炜将继续担任总裁,夏一平将继续担任CTO,我将担任董事长。”
但自此,摩拜成了美团的“门下走狗”,胡玮炜、王晓峰、夏一平等创始团队不再有最终的决策权。
据第一财经报道,摩拜CEO王晓峰在昨晚的股东大会上发表了这样一番感慨:
摩拜其实有机会成为国际化的公司,自己的态度一直都是坚持公司独立发展,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在中国,创业公司永远绕不开各种巨头。
在资本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虽然摩拜没能在创始团队的掌控中继续成长,于个人价值实现上有所缺憾,但能加入腾讯系并直接套现上亿美金却也不是坏事。
与因并购而处于风口浪尖的摩拜不同,ofo最近一直很低调,仿佛在“刻意”回避。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状况?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场共享单车战争的始末。
作为共享单车市场上唯二的巨头之一,ofo从始至终经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共享单车早期(疯狂扩张)
2015年10月底,在北京大学校园内,上线仅一个多月的ofo日订单数便已高达3000单。这次实验性质的尝试让ofo创始人戴威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对此,他算过一笔账。
我们的自行车的成本不到300元,若按照12个月报废来算折旧的话,我们每天的折旧不到1元。
我们每个运维人员大概负责300辆车,一天薪水100块,平摊到每辆车上,一天的成本也不到1元。
所以总体简单算下来,我们的毛利大概在70-80%左右。
戴威自己信了,投资人也信了。
2016年初,随着迅猛的发展势头,ofo完成了其A轮融资。有了充足的弹药,随之而来的便是疯狂扩张和投放。
彼时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了风口,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这个阶段,共享单车企业面临很多问题。
1、丢失率奇高
在早期,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其中没有电子定位系统的ofo尤甚。
一方面偷车贼笑了,那么多无人值守的单车,仿佛一夜之间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了共产主义——物质极大丰富。
另一方面低素质人群也笑了。
上私锁、改装,等等公器私用的手段层出不穷。
甚至有人专门开车将单车从城市运送到郊区,拆掉锁供自己家庭使用。
2017年初,卡拉单车因丢失率过高导致投资人撤资,被迫回收全部单车。上线还不足30天,丢失率竟然已高达76.5%。
共享单车在早期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2、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
比如乱停乱放影响市容和正常的交通秩序。
明明是大家出行的公共空间,现在被摆满了各色的共享单车,花花绿绿的颜色看着都闹心。
还有各式各样与共享单车有关的奇葩事件,比如用共享单车碰瓷,一言不合甩你一脸自行车;比如在车座上放针头,传播病毒;还有用共享单车车筐载人导致受伤等等...
另外,当一家共享单车公司倒闭之后,其押金往往不能实时退还给用户,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且街头的共享单车被闲置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诚然,共享单车极大的方便了大家的短途出行,但是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却也不容忽视。
共享单车中期(精细化运营)
当共享单车摆满街头,泛滥成灾的时候,丢失率已不再成为问题,也不会再有人玩儿各种花样,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并且,得益于此,黑摩的、三蹦子、狗骑兔子这个城管久治不绝的问题,竟然被一举KO,共享单车可谓功不可没。
疯狂的融资、扩张、融资、再扩张这个循环停滞,共享单车企业如何实现精细化运营(降低成本),成了首要任务。
ofo在单车运维方面做得还算不错,除了及时调度、检修车辆、将辖区内的车辆摆放整齐、对车辆进行保养维护外,ofo还会清洁车身。
并且据ofo对媒体称,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共享单车大数据平台奇点系统,通过用户特征、车辆位置、骑行轨迹,以及速度、地域等大数据,更精准、更智能地实现单车运营。
“通过奇点系统,我们可以对具体区域进行供需预测,对车辆进行科学调度,实现供需的合理匹配。”
然而,即便如此,共享单车企业也不可能摆脱重资产的帽子,无论是造车还是运维,都花费巨额资金。
这样的情况下,盈利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ofo在早期将盈利模式想简单了”
一位投资行业人士向某媒体算了笔账:从前几个月的数据看,ofo每辆车每天约被骑行2.5次,按客单价1元计算,每辆车每天获利2.5元,在一线城市中,多数车辆的使用率较高,若一辆车在每年有250天被骑行,则可创造收益600余元。
众所周知,ofo的单车造价并不高,约在200-300元左右,但其损坏率却居高不下,这也导致了多数收益会用于人力维护,“所以靠骑行盈利并不赚钱,至少赚的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过去的冬季,骑行人数减少,但由于单车本身的特性需要定期维护,所以运营成本并不会下降。
所以即便经历了天使、Pre-A、A、B、C、D、D+、E轮融资,依然供不起这个烧钱机器。
2018年1月12日,腾讯科技报道ofo手上的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随后,ofo小黄车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称,公司资金流非常健康,相关报道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谣言",已着手起诉发布报道的腾讯科技。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3个月,腾讯科技的“谣言”确实不攻自破。
然而,在此期间,ofo进行了两次外部“融资”。
2018年3月4日,ofo创始人戴威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先后两次将公司共享单车作为质押物,换取阿里共计17.7亿元借款。
2018年3月13日电ofo小黄车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
摩拜在卖身于美团的时候负债金额为10亿美元,作为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ofo的负债数字会是多少呢?
笔者当然给不出答案,但是说ofo没有负债笔者是不信的,否则也不会急迫到短短十天内爆出两笔“融资”。
共享单车后期
笔者认为,美团全资收购摩拜开启了共享单车大战的后期。
种种原因,摩拜与ofo并没有像之前的滴滴与快的一样合并,而是由团队裹挟着各自的投资人烧钱不止。
僵持到现在两年的时间,竟然在短短3天内即宣告易主。
一切来得太过突然。
是什么促使摩拜做出这样的决定?
仔细分析整件事情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前文提到的美团以27亿美元(加10亿美元债务)的实际作价全资收购摩拜。
然而,此前据品玩文章透露,摩拜还有第二个选项,滴滴给出了一个口头的offer,与软银联合投资10亿美元,使摩拜公司估值可以维系在45亿美元。
一个27亿美元,一个45亿美元。
这群逐利的投资人竟然选择了前者并达成共识。
原因无它,因为“前”。
前景的“前”。
眼见得共享单车大战无休无止,巨额资金被套牢,即便成为最终的胜出者,共享单车变现能力也存疑的情况下,委身美团当然是稳妥的选择。
反观ofo,它的投资人如何呢?马化腾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小股东被套牢,ofo被当做阿里的支付推广工具。目前看来,这种情况短期之内仍将继续。
在正面战场,阿里太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