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人们的出行方式集中于公交地铁、出租车,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约车、共享单车走入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出行选择。但我们也能发现,尽管互联网发展速度够快,但是公交地铁的互联网化速度较慢。
在手机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生活必需品的当下,使用手机乘坐公交地铁成为了人们所期盼的目标。昨日,“科技创新低碳出行“2018公共交通出行峰会在杭州召开,蚂蚁金服首次透露自己在公交领域扮演的角色,并公布“互联网+公交”成绩单:目前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实现了支付宝扫码乘公交,完成了智慧交通的第一步。
公交升级,刻不容缓
在交通优化方面,阿里巴巴、滴滴出行、腾讯等互联网厂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优化城市道路,降低拥堵率成为了最直观的表现。但是,对于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公交却一直忽略,而公交系统在互联网赋能其他行业的情况下,也拥有着升级的需求,甚至是很迫切的需求。
据《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共有公共汽电车65万辆,增长7%;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56786条,增加3997条;运营里程106万公里,增加8.8万公里。
与此同时,城市公共汽电车2017年客运量较2016年下降了3%。这已经是常规公交客运量连续第三年下降——从2014年的781.88亿人次降到了2017年的722.87亿人次。
上边的两组数字展示出这样一幅景象:虽然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线路和里程不断增长,但客运量却持续下降。公交发展的不平衡折射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发展不同步的问题。由此可见,公交行业急需进行转型升级,来提升乘车体验,优化线网安排。
谁来帮助公交行业转型升级?2018公共交通出行峰会上蚂蚁金服交出了答案。“公共交通创新引擎”,蚂蚁金服城市服务总经理刘晓捷在现场这样定义蚂蚁金服在公共交通领域扮演的角色。
他同时表示,出行领域的实践证明,要助力线下的各行业实现互联网+,必须依靠生态伙伴的力量,共赢共治。
从数据上来说,2017年5月23日,杭州市民卡与支付宝合作上线了“杭州通支付宝电子公交卡”,7个月即开卡超过330万,截至2018年3月底,杭州通支付宝公交卡累计开卡472万张。“相当于半年干了以前两年的活儿。” 杭州市民卡中心董事长徐晓感叹道。
“如果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不做这件事,可能没有其它企业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在广州羊城通副总经理苏浩伟看来,移动支付接入公交不只是解决乘车问题,更是在激活公交行业。
全国公交地铁接入移动支付的竞速赛
近一年以来,全国多地公交地铁纷纷接入移动支付,你追我赶,俨然像是正在进行的一场竞速赛。
每天司空见惯的公交地铁接入移动支付到底面临着什么困难?首先,我们还得从支付体量上说起。据行业估算,公交地铁每天的交易量达到3亿笔,换句话说,公共交通一周的体量就超过一个双11的支付总量。要想支撑如此庞大的交易量,需要移动支付厂商强大的技术实力。
“在技术方面,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上万工程师这些年不断研究新的技术,当一个用户简单用手机刷一刷上公交或者乘坐地铁的时候,是我们最新的技术积累,包括区块链、AI、智能、安全以及IOT技术、云计算技术,这些技术的积累让接下来我们对公共交通行业系统化升级、服务升级,最终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成为了可能。”蚂蚁金服城市服务总经理刘晓捷在现场这样阐述自身的技术实力。
基于此,“扫码乘公交”在已经开通的接近50个城市,现金部分整体下降比例已经接近了20%,超过了5000万用户享受到了移动支付带来的非常小确幸的实惠。刘晓捷在现场透露,未来一年,这个范围将扩大到超过100个城市,除了大中型城市,很多三四线及以下城市都将实现扫码乘公交。
故事还没完?移动支付的想象空间无限大
“扫码乘公交”只是一个开始,真正改变公交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每一个助力“互联网+公交”厂商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私家车?主要是因为私家车在效率和速度上的优势。我们畅想一下,在全面数据化的情况下,乘客、公交车的信息可以实时互通,其实人们可以像打网约车一样‘打’公交车,只不过网约车是2—3个人拼车,公交车是20—30人拼车。显然,这种理想的‘定制公交’达到了效率和环保的统一”,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表示。
“我坐的公交车经过一家盒马鲜生,那么能不能推送给我一个盒马的券?对于不同乘车习惯的乘客,公交公司能不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给不同的优惠?这些优惠,能不能成为公交地铁公司的‘广告位’,对外招商?” 在业界人士看来整个生态体系的助力才是阿里所代表的互联网科技能力跟出行行业产生真正“化学反应”的优势。
刘晓捷表示,除了基础的支付等服务,支付宝正在与生态合作伙伴、阿里体系的其他兄弟公司一起探索“实时公交”、“地铁WIFI”等增值服务。这个过程会帮助公共交通行业从“连接”到“融合”、实现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升级。
在峰会的最后,蚂蚁金服联合高德、公交云、济南公交、钉钉、通卡连城、小码、聊城交通运输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宣布,成立“低碳出行联盟”,共同致力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