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你眼前的vivo可能不再只是一家单纯的手机厂商了。
vivo在北京举办2018开发者大会,正式宣布对外开放AI能力,并且宣称要把AI能力嵌入到物联网终端,动起了AI+IoT的脑筋。
vivo的开放历程和逻辑
vivo开发者平台于2016年4月就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至今恰好两年。
vivo的开放逻辑很明确,手机为控制中枢,AI为基础,技术为支撑,串联起广大开发者在内容、硬件、技术和生态层面的合作,搭建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活服务场景。
这其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就是AI。
手机厂商对AI的布局要追溯到2016年,彼时无论是苹果、华为、OV都在手机终端加持了人工智能的亮点,不过用户感知比较少,一方面是AI无法对手机外形带来改变,另一方面AI的产品体验也微乎其微。
直到2017年下半年开始,手机厂商的AI噱头呈现集体爆发,应了那句“不是AI手机都不好意思发新品”。
对于vivo来说,2015年旗下产品就配备了智慧引擎,2017年,vivo分别在杭州、圣地亚哥成立人工算法团队,再次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
伴随着人工智能全新品牌形象Jovi的诞生,代表着它开启人工智能的序幕,Jovi可以说承载了vivo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判断和想法。
而对于用户而言,面对大量的信息冗余,手机如何帮助他们通过AI更快速精准的找到想要的内容,并智能化的去处理一些日常问题,就变成这个阶段用户的核心诉求。
简单来说,vivo是要把手机升级为物联网中枢平台,同时连接用户和开发者,打通双边的需求。
如何打通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为了能够连接更多开发者,vivo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一系列的新举措。
比如在应用分发方面,vivo平台会开放流量、账户支付、运营、大数据核心能力。在流量扶持上,vivo则推出了繁星计划,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极光奖、新品速递、福利专区、卡券推荐等资源。
用户层面,以vivo展示的“全局识别”入口场景为例,可以让手机在任何场景下,点击感兴趣的文本或图片,系统能快速通过AI算法识别用户意图,展示应用卡片或快应用入口,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
举个例子,有个朋友通过微信和你聊天,说最近有个叫《头号玩家》的电影不错,推荐你去看。你如果想看这部电影的影评或想要在线购买电影票,只需要点击这段聊天记录,系统会识别出《头号玩家》 是部影片,并弹出第三方服务商,如猫眼提供的影评或订票快应用卡片,直接点击即可查看或购票。
毫无疑问,这加快了用户使用手机效率的提升,也缩短了场景之间切换的时间。
事实上,就在过去不久的3月20日,vivo联合其他九大手机厂商共同发布了快应用标准,让用户可以即点即用,缩短用户的转化路径。
“我们希望能够发掘更多贴近用户使用习惯的场景,并利用AI的能力让开发者的产品深度嵌入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从而让用户便捷的使用,也为开发者带来更多流量”,vivo的内部核心人员曾表示。
物联网时代,手机厂商角色的转变
物联网时代,vivo的转变也很容易理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智能手机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数字生活的膨胀,手机承载的内容也开始变多,加上5G、AI的逐渐普及和落地。
一部手机不仅能够连接并控制各场景的设备,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内置的AI模块对一些场景进行高效运算和传输,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实现多设备联动。
从手机厂商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有足够多的智能设备下沉到用户群体,每一个家庭用户的手中都相当于拿着一个智能家居的交互中枢。同时,巨大的存量用户都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转换为智能家居用户。
毕竟行业已经笃定,物联网的第一站就是智能家居。
vivo的开放,则意味着手机厂商不再是智能家庭里的一个智能设备(手机)的提供商,而是扮演着平台角色,开始了物联网时代的探索式转型。
这种改变背后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因素是,在手机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手机厂商必然面临转型,比如典型如小米,早就在构建生态链,华为则大步伐布局笔记本市场,OPPO在推AR,而vivo则走起了技术开放之路。
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联网时代的手机厂商转型,是一个防止落后的途径,也是大趋势面前必然的选择。
如果某一天,哪一家手机厂商的主要营收来源不再是卖手机,也无需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