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电子商务

无人货架宣告凉凉 30亿打水漂

时间:2018-04-28 14:46:00

近日,关于办公室货架果小美“裁员”、“解散”传言四起,某职场社交平台也出现了各种匿名的爆料,传言中果小美似乎已经到了分崩离析,吃散伙饭的地步。

对此,果小美方面否认相关了传言,称公司将进行战略转移,由重模式转向轻模式,并公布相关的业务进展与业务数据。

这样看来,果小美似乎又从“危机”中逃离了,但这背后的事实是我们想象那么简单吗?

果小美转型,公布交易额

日均交易超百万,日订单2单?

2015年开始兴起的无人货架,在经历了2017年的大爆发后开始出现转变,年初成都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成为第一个死亡案例。

这样的背景下,果小美“解散”的传言很自然就被很多人相信了。

有关果小美的传言,从某职业社交平台的匿名爆料开始,慢慢浮现于大众眼前。

其中爆料围绕几个点:

公司的资金链断裂,融不到资金;

市场缩小,由59城市到15个主要城市;

员工被降薪,人心浮动。

另外,还有果小美老员工向Bianews透露,“现在基本上都在找工作”。

果小美似乎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随后,果小美官方微博和CMO分别向外界澄清,否认“解散”等传言,并称公司“一直会在”,“解散是不可能的”。

在公告中,果小美对外宣布将由“自营的重模式”转变为“与第三方联合运营以及区域合伙人制的轻模式”,下一阶段将主攻云端业务。

通俗来说,果小美应该是与当地的便利店等合作,利用对方的供应链优势给货架供货,不再像以前一样亲自“喂奶”了。

而云端业务则是指电商业务,从今年年初开始,果小美已经在试水拼团电商业务。

另外,果小美此次对外披露了“真实(运营)数据”,“终端货架数量近10万个,服务的企业超过8万家,全国覆盖59个城市,日均交易金额百万以上”。

但是这些数据信息却受到广泛的质疑。

“终端货架数量近10万个,日均交易金额百万以上。”100万÷10万=10元,每个货架日均销售10元?那就是一两个订单?

除此之外,也有内部员工爆料称,果小美的日常日收入金额50万,最近到了100万是因为做了七折促销活动的原因。可想而知,无人货架是多么的“烧钱”,如果再加上其他的成本,这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

另外,有果小美将要离职员工向Bianews感想到,“今天是最后一天了,在这个公司我投入很多心血,现在离开多少有点失落”。

对于外界的各种传言,他坦承自己看得太多了,真的假的都有,“我们公司的一套供应链系统还是不错的”,他仍不忘为将要离开的地方惋惜。

另外,对部分公司的货架为什么补不满货,他给出了解释。

“货架放出去就是在挑战人性,货损率太高了”,他称。

“你买东西了,公司就会补货。如果总是丢东西,那么货就会越来越少”,货损率太高导致现在货架基本都是处于一个10%到30%的货量。

种种的现状让人不禁要问,无人货架模式凉了吗?

从业人员: 无人货架就是无底洞

一场人性大考验

为了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无人货架公司的发展情况,Bianews联系到了一位从事无人货架销售的老友,随之更多的细节将呈现出来。

受采访这位老友李家诚(化名)是番茄鲜生的一名BD销售工作人员,年后刚刚从番茄鲜生离职。

问番茄鲜生何许人也?

它是成立于2017年7月的无人货架新兴公司,成立数月便获得国内多家雄厚资本投资。

2017年9月底,与“果小美”战略合并,强强联合,而后迅速累计融资达5亿元人民币。

2018年3月12日正式与“果小美”实现品牌统一,此后主营智能鲜食货柜领域致力于生鲜类短保食品的全品类运营。

这样一家备受关注的无人货架企业具体的经营情况如何呢?(以下涉及到数据仅作参考)

目前番茄鲜生的规模并不算最大,相比与猩便利、果小美还有一定的差距。

李家诚表示番茄鲜生和果小美虽然已经合并,但是在业务上还是独立运营,两家的工作人员也大多相互熟知。

他表示番茄鲜的总部上海BD销售人员约有100人,规模并不算很大。

但是在上海的无人货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他还举例说,曾经看到过一个不足20人的办公区,竟然有两个不同品牌的无人货架进驻。

或许下面从一组数据更能看出“战场”的激烈,他表示上海地区无人货架进驻办公区的“进场费用”(无人货架进入办公区需要向物业交相应费用)一开始仅有每月300元左右,但是到了竞争高峰期,费用一度高达每月500-800元。

而对于办公区进驻条件,他则强调“根本没有条件,无人货架都在拿钱推广,还谈什么条件”。

对于货损率,他称应该有“5%-10%”的比例,但是也只是估计。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管损害多少,根本没有赔偿一说,在与物业谈合作时并未就损失问题进行责任分配。

也就是说,无人货架损失多少全自己出钱兜着,这是一场对人性的巨大考验。

在供应链方面,现在普遍都是自营,这其实是个沉重的负担。番茄鲜生也是自由仓库,货物从供应商那里批发。这种较重的模式确实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众所周知,对于零售企业,供应链是极其关键的核心。

对于货物和定价,番茄鲜生也和其他无人货架类似,通常选择大众商品,定价也是与便利店产不多,这也是保证销售的必要选择。

此外,李家诚透露了自己的薪资情况,他指出最低薪资也在9000左右,好的时候2、3万。

他说这和提成有关,刚开始竞争不激烈的时候,每个货架提成500左右,竞争最恐怖的时候提成高达1000-1200。

在今年2月份,猩便利被曝遭遇资金危机、收缩战线的时候,番茄鲜生也受到较大影响。

目前,番茄鲜生仍在正常的运营中,李家诚最近也已经从番茄鲜生离职,他表示销售行业离职率本来就比较高,很多人撑不到3个月便从番茄鲜生离职了。

不过对于无人货架的模式。李家诚有自己的看法,“模式是很好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再搞,最后剩下一个企业,很有前景”。

其实从番茄鲜生的例子中,可以窥见整个无人货架的窘境:持续的资本投入,盈利艰难,无人货架就是一个无底洞,撑到最后的也许才有生机。

无人货架宣告凉凉30亿打水漂

在2015年,无人货架雏形初现。但在2016年年末,马云带火了“新零售”概念,提出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无人零售便引发关注,无人超市、无人货架才走进大众视野。

而无人货架因低门槛、成本小引发资本关注,在2017年,众投资人蜂拥而至,新品牌扎堆而出,爆发期两个月内30个项目入局,18个项目获得融资。

据talkingdata的不完全统计,2017年,数十家无人货架公司的融资金额合计超过30亿人民币。

但短暂春天后,无人货架倒闭潮逐渐显现。

猩便利:收缩业务

猩便利2017年6月份成立,无人便利架和智能自助便利店两种业务同时并举,4个月内融资约5亿,布局了1万多个便利架触点,辐射一线和二线城市。

但就在今年1月,被曝出因资金链危机而被迫收缩战场,一二线城市业务收缩,三四线城市大撤退。伴随着业务调整,猩便利出现了员工离职潮。

便利蜂:转型撤站

便利蜂由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创立,去年2月完成A轮融资,金额3亿美元,同样是便利店和无人货架业务同时开展。

今年3月份,便利蜂在北京市场上用智能货柜大面积替换原有货架,旨在控制货损,同月,便利蜂被曝大量撤站并裁员。

GOGO小超:首家倒闭

去年年底开业、运营了只近4个月,“GOGO小超”成为第一个倒闭的无人货架项目,并且该项目下的多名员工皆未发工资。

仅上面三个项目与果小美,投资金额初步估计已达10亿元,资本这次又在无人货架上被泼了冷水。

无人货架因较少投入、较低门槛引来创业者、投资人青睐,但也因为过于简单的商业模式导致竞争尤为惨烈。

但随着竞争的白热化,简单的货架变为冷柜、热柜、带锁货架,铺设站点的成本陡增;而货损率一直居高不下,商品成本难以收回。

与此同时,供应链也是一大难题,无人货架深入各个写字楼,运输上货成本也高。因此,整个无人货架行业盈利似乎遥遥无期。

而巨头眼光放在“新零售”之上,只是将无人货架当做其中的一环,且家大业大,还不在乎这点得失,只是伴随着新零售的大方向缓缓向前推进步伐。

融资金额合计超过30亿人民币的无人货架逐渐变凉,在广阔的投资市场打了个水漂。资本或许在风口来时要冷静一下,多点考量。

无人货架这种行业模式似乎已死。行业内部也提出精细化运营,模式转型,转向智能化,优化供应链,但如此一来,又成了所谓的“重资产模式”,这就不是小打小闹就能玩得动的,最终可能还是投向巨头怀抱。

  • 上一篇:不惑创投李祝捷:B2B创业成功的关键
  • 下一篇:苏宁零售云将开112家 的士司机也做运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