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北京便利店市场“后起之秀”131便利店对外宣布已于2017年8月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增加实体门店的数量、打造大数据平台、引进优秀人才和扩充团队等方面。而据陈登旺介绍,131便利店在北京地区共有门店三十余家,目前正在启动A轮融资。
一次融资,陈登旺瞬间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采访期间电话源源不断,繁忙程度可见一斑。
投身便利店之前,陈登旺已经在食品加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2016年,这位鲜食供应链老兵突然奋不顾身做起了便利店,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驱动?而北京便利市场似乎已经初步成型,此时入局,陈登旺又有何筹码?未来,131便利店又将何去何从?
零售前沿社(ID:lingshouqianyanshe)对话陈登旺,试图揭开上述问题背后的答案。
独家“武器”:食品工厂
1993年,陈登旺只身北上来到北京创业,做起了食品加工的生意。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生平第一次创业便和食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一晃就是20多年。
在供应链端,陈登旺算是一枚成熟的行业老兵,1993年至今,他在创业的同时也见证了国家20多年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从过去的松散到如今严控,政府行为决定了经营者决策,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整个食品行业的提升与进步。
如果食品从业者没有按照行业标准来做,生产不合格产品,不仅是在挑战法律权威,更是在祸害百姓。”提到安全问题,陈登旺异常严肃,“所以,做食品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其次,还要基于个人良心。”
一方面,陈登旺的食品工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北京新的零售业态不断出现。
1995年,在三元西桥国际展览中心诞生了北京第一家外资超市,紧接着,燕莎望京友谊超市开业。那时,陈登旺就为北京最早的两家大型超市供应鲜食产品,之后,又拓展到超市内部现场面点加工。用陈登旺的话来说,只要是鲜食,一切都在食品工厂的业务范围之内。
后来,京客隆变革,物美第一家中型超市和大卖场先后开业,食品工厂业务升级,延伸到品牌推广和代理休闲食品、酒水饮料等等。
事情发展到此还远没有结束。随着北京餐饮行业的崛起,陈登旺敏锐地嗅到了商机,食品工厂顺势主动“拐弯”,开始与呷哺呷哺、海底捞、汉拿山等餐饮企业合作。至此,陈登旺的食品工厂“又下一城”。
近几年,北京便利店迎来发展期,陈登旺迅速介入,与连锁便利店展开合作。“北京的便利店基本全都合作过。”陈登旺告诉零售前沿社。
纵观食品工厂20余年发展轨迹,从副食商店、副食商场到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连锁超市,再到餐饮企业和便利店,业务范围涉及零售端从大到小各个业态,从商品研发、生产到供应,可以说食品工厂是陈登旺投身便利店的独家“武器”。对此,他很自豪:“在行业这么多年,食品工厂一直没有业务员,从来都是业务来找我们。”
创立131便利店 打造无缝产业链
从食品产业到便利店的建立,陈登旺称在打造无缝产业链,“无缝”论正是其价值延伸、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以及供需再平衡的表现。
食品工厂发展20余年不倒,并占据如此大市场份额,怎么做到的?陈登旺总结为3点:
1、社会在进步,不与时俱进肯定会被淘汰。陈登旺骨子里就不贪图安逸,但他强调不安逸不代表不谨慎,作为冒险家他又不是冒失家,鲜食工厂的每一个重要拐点都踩在了点上。
2、在与时俱进的过程当中,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从上游供应链到零售终端便利店,每一个发展节奏背后都有陈登旺对于市场的分析和研判。
3、团队稳定是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稳定的前提在于管理严格。陈登旺坦言,他在公司基本不会笑,上下班工作状态完全不同。他信奉做老板要能分享果实,只有这样员工才会一起奋斗。正因此,公司核心成员供职都在五年以上。
零售前沿社了解到,在131便利店内部有一个不成文规定:文件当中出现一个错别字要罚款5元。正是注重细节,才使得陈登旺每一步走起来都较为顺畅。“做每件事情必须做到极致,可以输给市场、输给对手,但绝对不能输给自己。”陈登旺对自己和团队严格要求至此。
在鲜食供应链发展成熟之际,2016年年初,陈登旺开始构思打造无缝产业链概念。
市场也在传递积极信号。中国便利店协会公布2016年中国连锁品牌便利店的数量为9.8万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日本每百万人拥有388家便利店,台湾425家,中国大陆54家。所以,未来几年便利店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便利店将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业态之一。
春晓资本投资副总裁潘金菊也公开表示,整体来看中国便利店的渗透率远远不够,便利店每年增速保持在11%—15%之间,未来几年便利店将会是零售领域增速最快的业态。
“我们有能力,市场有需求。”2016年的11月,陈登旺创立第一家131便利店,决心从供应链走向零售终端,充分发挥食品工厂的鲜食优势。不仅如此,陈登旺还计划回到原材料生产,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将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终端全链路打通,形成无缝产业链。
131便利店由此诞生。
鲜食+便利店 打造差异化竞争壁垒
做供应链与便利店打交道多年,陈登旺多渠道了解到鲜食供应链对便利店发展至关重要,二者形成了强捆绑关系。
陈登旺认为,鲜食便利店的最大竞争对手是餐饮小店。因为对于便利店这样一个“标准场景+标配产品”的业态来讲,便利店分为鲜食和大通商品,可以说,除了自有品牌之外,其他商品结构并无太大差异。但进货渠道和厂家不同,造成商品的利润空间不一。
唯独鲜食不同。陈登旺2017年曾在日本进行考察,发现日系便利店依靠后台供应链发力,主要在鲜食方面进行变革,但北京便利店却普遍缺少供应链优势。不管北京现有便利店的鲜食产品动销情况如何,大部分鲜食售卖时长的延续性很长。而便利店锁定固定客群,鲜食是主要销售和利润来源,轮换率低,用户会腻,自然打不过小餐饮。
131不同于北京大部分便利店,借助背后强大的供应链,强打鲜食,打造差异化竞争壁垒。所以,131便利店首先要根据店内鲜食的动销情况和经营时长,提高鲜食SKU轮换率,商品更新提速。第二,鲜食工厂会做便利店专享产品。正可谓,自己有工厂便掌握了主动权。
值得一提的是,131便利店亚运村第5家店与7-11相隔5米,面临强敌,131在开业后的日均销售也达到1万以上。在这方面,鲜食优势功不可没。
目前,131便利店总体SKU在2000-2500左右,鲜食销售占到总营收的50%,销售毛利39%。未来,第二家工厂落地后,131便利店要做鲜食自有品牌,提升品牌形象。2018年,131便利店的目标是要在北京落地100家线下门店,同时进入一个外埠城市,总体规划则是以北京为中心,渗透京津冀。
陈登旺一直在强调“供应链先行”,如今第一家工厂已经运转多年,第二家工厂选址河北玉田,预计年底投产。到2020年,131便利店要拓展到6个城市,陈登旺主张“稳扎稳打”,意思是要将每个城市做透,不会盲目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131便利店战略布点在北京中轴线以东的商圈,那么,在专注商圈便利店业态时,131是否会考虑进入社区“抢食”?陈登旺的答案是暂时不会,现阶段要先将一种业态做好,然后才会考虑其他。
因为社区便利店和商圈便利店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商品结构,通常来讲,社区用户只会购买餐桌上的商品,但131便利店主打鲜食也就是即食食品。另外,便利店的消费人群以80、90后为主,这一点与社区用户也不相符。虽然短期内不会入驻社区,但陈登旺已经做好了长久打算。在第二家鲜食工厂建成投产后,根据社区店的产品特征,食品工厂将开辟专门生产线,打造全新商品结构,为131便利店拓展社区店奠定基础。
至于加盟模式,陈登旺向零售前沿社透露,2018年131便利店不会考虑加盟,因为131以鲜食为重点,食品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虽然加盟模式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扩充店数,但同时也会将门店和品牌变形。“加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131这个新品牌来说,在品牌塑造过程当中,稳妥起见,不会开放加盟。
当未来开到100家店之后,131会打造全新的加盟体系,包括商品研发、储藏、物流等等,加盟模式需要慎重打磨。”陈登旺补充道。
政策与资本驱动131便利店在创造机遇
商业模式引导消费习惯变迁。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扶持下,便利店将迎来密集开店潮,这之后,便会引起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移。另外,将来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会回到实体店,连锁性质的便利店会有很大发展机遇,这是陈登旺对未来便利店市场发展的判断。
而便利店要想加速展店,资本的支持不可或缺。然而,对于资本介入便利店,业内人士对此褒贬不一。
陈登旺这样理解,资本介入便利店更多起到助力作用,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形成规模化效应。资本本身没有错,关键还是在于经营者和决策者。便利店是一个专业程度极高的行业,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来做。其次,经营便利店首先还是要用心,稳扎稳打,这也是陈登旺对于新零售的理解。而具体到131便利店的短期目标,则是9个月实现单店盈亏平衡,陈登旺信心十足。
资本之外,政策方面则是影响北京便利店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7年底,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出台《进一步优化连锁便利店发展环境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便利店存在的店铺选址难、运营成本高、行政许可周期较长、搭载服务种类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鼓励“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连锁便利店,发挥连锁企业示范效应,进一步推进北京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特色化、便利化发展。
首先,基于北京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大力“开墙打洞”,取消小商小贩的经营资格,给便利店腾出发展空间;
其次,政府放宽对便利店的管控,《方案》规定,对纳入试点范围的连锁便利店,实行“一区一照”登记管理。同时,北京市工商局正式开通开办企业网上服务平台“e窗通”。
最后,政府严加管控小型餐饮,扶持连锁企业,对于连锁便利店品牌来讲,又是一大利好。
虽然在政策和资本层面环境良好,但北京便利店的发展依旧面临一些困境。陈登旺提到,便利店当中标准化的产品需要更多工厂支持,但在北京却很少人去做工厂,所以将来工厂会非常匮乏。另一方面,随着餐饮和便利店的鲜食需求越来越旺盛,工厂却只能出不能进,势必会供不应求。所以,这是摆在北京便利店行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这方面,陈登旺就不必担忧,因为131便利店一直供应链先行。“我认为这会是131便利店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供应链将是未来便利店发展的支柱。”陈登旺还与记者立了一个3年之约,即关于131便利店自建供应链的决定,是对是错,2020年见分晓。
总之,便利店是一个长期事业。从供应链到零售终端,可以看到陈登旺的决心和野心。不惑之年,天生爱折腾的陈登旺再次出发,这次,他是真的将131便利店作为余生的事业来奋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