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A股26家上市银行2017年业绩报告已经披露完毕。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在“最强金融监管年”、“乱象整治”、“资管新规”、“存款难拉”等一系列现实的重压之下,银行业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净利润增速加快,不良率下降,业绩提升明显。从根本上来说,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银行在资产规模扩张的道路上遭遇紧急刹车,但净息差和资产质量边际改善成功补位,保障银行业盈利增长。那么,上市银行在2017年具体有哪些变化呢?请看下文分析。
变化1:业绩整体回暖,净利润增速加快
从上市银行年报看,2017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4.46%,连续两年净利润增速提升,业绩改善明显。但不同类别银行的业绩增长差异较大,2017年净利润增速改善最为明显的是农商行,扭转业绩负增长,增势强劲;五大行业绩也有明显回升,在连续两年净利润增长基本停滞后,2017年增速回升至3%以上;而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与2016年基本持平,增势稍显乏力(参见图1)。
细究原因,上市银行业绩回升主要是因为净息差和资产质量同时向好,前者能增厚银行的利润,后者能减少对银行利润的侵蚀(参见图2)。
净息差方面,自2017年二季度开始,上市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的颓势得以扭转,并开始反弹,全年净息差对净利润增速的贡献从2016年的-16.62%回升至-5.97%。
从各家上市银行看,2017年无锡银行、张家港银行、吴江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7家银行净息差回升,全部为国有大行和农商行。凭借网点和客户优势,负债端成本率较低,所以净息差回升也促使农商行和国有大行的净利润增速有更快的反弹(参见图1)。
与此同时,资产质量也在好转,不良率和新增不良贷款规模均出现边际改善——2017年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54%,较2016年同期下降8bp,相较于全行业1.74%的不良率水平,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的修复速度更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也明显放缓,2017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同比下降12.06个百分点。
变化2:金融去杠杆,规模扩张放缓
资产规模扩张一直是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特别是净息差持续收窄后,银行规模扩张的意愿更强。然而,2017年金融去杠杆以及同业业务整治加强,银行资产负债增速明显放缓,对业绩增长的驱动力也有所减弱。
2017年,上市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6.25%,增速较2016年同期大幅下降7.16个百分点;同期总负债同比增长5.89%,增速较2016年同期下降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增速同步放缓。
因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过去几年的规模扩张中,对同业业务和投资业务依赖度较高,所以金融严监管对二者规模增速的影响更大。2017年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总资产增速分别同比下降13.36个百分点和14.59个百分点,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当年总资产增速仅有3.16%,创近年新低(参见图3)。也正因为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增速下滑较多,2017年股份制银行业绩增长稍显乏力(参见图1)。
变化3:业务回归本源,存贷款占比提高
金融严监管下,上市银行不仅资产负债增速放缓,资产负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银行业务回归本源,同业、理财、非标业务大幅收缩,存贷款业务占比提升。具体来说:
(1)去通道,非标转标,贷款占比回升。银行的资产主要分为贷款、同业资产和投资类资产(债券投资+同业投资)。2017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和投资类资产增速大幅下降,特别是同业资产同比减少13.81%,规模进一步萎缩,当期仅贷款增速高于总资产增速,同比增长10.75%。
三类资产增速的分化,使得上市银行贷款规模占总资产的比重从2016年的48.79%升至2017年的50.86%,这是自2012年以来贷款规模占比的最高值(参见图4)。
(2)主动负债增速放缓,存款占比提高。银行负债主要来源于存款、同业负债和发行同业存单,其中,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是银行主动负债的渠道。2017年同业业务受限,加之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考核,使得此前对同业渠道依赖较高的银行不得不压缩主动负债规模,回归存款,存款争夺也愈加激烈。
从银行年报看,2017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首年出现负增长;债券发行(同业存单为主)增速也同比大幅下降28.69个百分点(参见图5),主动负债增速明显放缓,占总负债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从而银行存款占比提升,2017年上市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重从71.68%升至71.82%。
变化4:资产回归表内,资本补充压力加大
银行资产业务回归表内后,资本承受压力也随之加大,资本充足率反过来限制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各大银行均有资本补充需求。
2017年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10%,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更是处于较低水平,两类银行共16家,其中,9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9%,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事实上,各家银行从2017年开始都在积极补充资本(参见表1)。例如,光大银行非公开发行58.1亿股H股普通股,募集资金309.57亿港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1.34个百分点至9.56%,完成资本补充;宁波银行推出100亿定增方案补充资本;农行1000亿非公开发行的方案于2018年4月份获证监会核准。部分银行也在积极通过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谋求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分别披露了400亿、260亿可转债融资计划。
整体来看,2017年在金融严监管以及银行乱象整治下,银行业务回归本源,存贷款业务占比提高,同业业务规模进一步收缩,单纯依靠规模扩张促进业绩增长的路子不怎么好走了。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负债成本优势的银行能够更多的享受净息差回升带来的业绩增长红利,同时资产质量边际改善也有利于提升银行业绩。
时间走到2018年,银行业严监管的基调基本不变,大大小小的罚单也使得银行在业务开展上更注重合规性,业务回归本源这一趋势将进行下去。所以,可以预期的是,存款优势明显、客户基础扎实、资产质量优质的银行作为银行业中的“好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奖励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