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温河村,56岁的村民卫纪兴为儿子举办婚礼,宴请宾客就设在了村里新建的便民服务点,不仅宽敞体面、就近方便,几十桌酒席费用还比酒店节省一半以上。但他并不知道,这个近4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场所,可是几位老党员在村里“党员红色驿站”内定期“嘎讪胡”的产物之一。
朱泾镇的“党员红色驿站”、吕巷镇的“巷邻坊”、石化街道的“8+3作息制度”、廊下镇的“宅基文化”、全区的“心联鑫”……去年,金山区专门出台“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群众工作”33条,如今,一年实践下来,在各街镇已“孵化”出一大批基层治理小微品牌,在当地百姓中赢得较好口碑。
“当前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一两个党建工作品牌‘包打天下’的做法,很难适应形势发展。我们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实施更加精准的小微行动,在服务群众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表示,全区各级党组织要“面向基层接地气、面向群众聚人气、面向社会树形象、面向区域促发展”,不断创新基层工作方式方法,将党建和群众工作落细落小落微落实,从而激活“神经末梢”,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社情民意直报点,延伸田头村宅
当前,基层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如何补短板、破难题,以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推动发展?金山区在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群众工作过程中,首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完善优化信访接待、建立基层社情民意直报点、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等方式,尽一切可能畅通民情收集渠道,及时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
“何组长,百姓舞台广场旁的厕所很脏,能不能组织人员打扫一下?”日前,吕巷镇夹漏村4组村民邵火龙来到“巷邻坊”服务点反映意见。
何雪军是吕巷镇夹漏村4组“巷邻坊”负责人,现在村民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找他。能解决的,何雪军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他立即向村委会上报。记录下邵火龙反映的情况后,他立刻拿着清洁工具,把公厕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了村委会,为何还要建立“巷邻坊”?原来,吕巷镇党委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前期征集意见时,住得远的村民反映来往一趟村委会要十几公里路程。为方便村民,从今年3月份起,该镇在12个村居共建立了107个“巷邻坊”服务点。
这些“巷邻坊”服务点,主要设在村民小组、党小组长和妇女信息员或村民中有一定威望的群众家里。比如夹漏村16组的“巷邻坊”,就设在党小组长蒋引芳家中,不但可以组织附近党员到家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甚至还可以帮助老年人代缴水电费等。镇里为每个“巷邻坊”每年提供600元茶水钱,党员学习环境也更加宽松,出勤率显著提高。设立半年来,全镇各“巷邻坊”共接待群众831人次,登记事件365件,已处理360件,得到群众“点赞”。
记者发现,一段时间以来,在畅通民情搜集渠道方面,金山区逐渐涌现出了吕巷镇“巷邻坊”、廊下镇“宅基文化”、朱泾镇“党员红色驿站”等一批基层群众工作品牌。比如廊下镇,牢牢抓住宅基头这个“神经末梢”,贴近村民生活习惯、贴近村民需求,在全镇12个行政村中选择36个村民相对集中的宅基头作为先行宅基,定期在宅基带头人家里开展搜集民情、村民议事、文化表演、公益服务等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难题。
居委作息“8+3”,服务在职居民
不管是搜集民情,还是解决难题、事后评估,都需要由人来具体落实,因此基层队伍建设、服务平台打造至关重要。金山区通过做细网格管理、做优服务平台、做强基层队伍等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各街镇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
陈芳是一名公司员工,典型的朝九晚五。每次下班回到石化街道的家中,都已过了傍晚六点。以前,若需要到居委会开些证明啥的,除了向公司请半天假,陈芳几乎无计可施。而现在,哪怕晚上七点到居委会,那里的灯还亮着,让她感觉特别温暖。
今年初开始,石化街道在下属25个居委会探索一项改革举措――居委会“8+3”作息制度。在原来8小时工作时间的基础上,居委会向晚上延伸3个小时,既可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也切实解决了与在职居民“同时上下班”造成的服务短板。
延长的3小时内,到底谁在居委会值守?石化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出了“1+1+X”模式,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其中,第一个“1”,指1名居委会工作人员,由居委会统一安排,轮流上班;第二个“1”,指1名社区党员,包括居民区党组织党员、社区在职党员、居民区驻区单位的党员等,以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等形式参与;“X”则是依据居民需求,向社区或驻区单位招募的专业化志愿者,如律师、青少年社工、心理咨询师等,由居委会根据居民预约,协调安排服务时间。
“8+3”作息制度改革施行后,短短一周时间内,石化街道辖区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就增加了2000多人,其中既有干部、职工、教师、医生等普通党员,也有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干部。石化十三村的在职党员范本石,是街道辖区企业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建筑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在下班后到居委帮忙坐班、服务。“以前对居委会工作没什么感觉,现在自己参与进来,就特别能理解百姓需求和社区工作的重要性。”
顺应人口流动和形势发展要求,金山区还推动工作力量向新领域延伸。目前,该区正在全面加强2个“三支队伍”建设,分别是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和居民区楼组长、党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同时,还在来沪务工人员比重较高的村居探索建立“第四支队伍”,加强对来沪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
架起供需对接桥,满足群众“微心愿”
群众有各类急难愁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微心愿”,金山区通过党建平台,架起供需对接的桥梁,把更多社会资源集聚起来,服务民生。
“女儿每学期的开销,是一笔挺大的费用。”陈瑛是一家农业公司员工,因为家庭收入有限,日子过得紧巴巴。了解到陈英的心愿后,今年4月29日,廊下镇党建服务中心和镇总工会联合举办“两新”组织职工郊野公园健步走活动,通过义卖企业爱心捐助的花卉和蘑菇,为她的女儿筹集到了1473元学习费用。而一名企业家得知情况后也捐助1000元,解决了孩子一个学期的费用。6月25日,金山区“心联鑫”党建结对单位上海市气象局又点亮了孩子第二学期的心愿。
“我想为身体不好的老婆添置一台净水机,改善她的饮水状况”、“我今年大四,在医学院就读麻醉专业,希望找到一个在三甲医院实习机会”……今年以来,廊下镇通过征集全镇党员群众的现实需求,在中心党建“心愿墙”和党建网络平台等上面发布“微心愿”,以党员报到、“心联鑫”结对共建、社会化认领等形式解决党员群众微小而迫切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征集到的46个微心愿被“点亮”了43个。
群众在哪里,党建引领就到哪里,服务平台就建设到哪里。今年以来,金山区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品牌的打造和培育,一个个针对群众需求的党建项目应运而生,并把触角延伸到村居、社区,延伸到居民群众中,党建品牌项目遍地开花,支撑起金山区域党建的大平台。(解放日报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公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