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排练结束,樊锦诗兴致勃勃翻阅新版节目册,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一旁介绍,“图片更新了,这里又加上一段文字介绍。”
由上海沪剧院历时八年打造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5月30日、31日亮相美琪大戏院,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大奖”。昨天下午,剧中主人公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改革先锋”樊锦诗来到上海沪剧院,为冲刺十二艺节的全体演职人员送上意外的惊喜。“每次看《敦煌女儿》,都有新的变化,我深深感受到上海沪剧院的敬业精神。”
临近十二艺节开幕,《敦煌女儿》剧组依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力,进行最后磨合。剧组还将于5月25日、26日移师江苏海安大剧院,进行一场“模拟考”,接受观众检阅。
“这八年来,沪剧从小儿小女小情调到大海大漠大事件的格局转变,有了喜人的成绩。”茅善玉说。为了表现好樊锦诗生平,茅善玉曾带领主创人员六次赴敦煌体验生活,“每次去,心灵都会受到崇高精神的洗涤”。茅善玉通过与樊锦诗倾心交谈,深入了解,观察她的一言一行,两人结为“忘年交”。
一次次敦煌深扎采风,主创人员感受到了敦煌人“择一业终一生”的初心不改、“舍小家为事业”的担当奉献、“用理想和坚守诠释追求”的执着坚守。
去年5月22日,《敦煌女儿》试首演前夜,樊锦诗曾在家人陪同下在东方艺术中心观看过彩排。看完演出后,樊锦诗表示:“这个剧很有深度,唱词很有内涵,唱得也很动听。”同时,她也对演员们的表演印象深刻。茅善玉举手投足间惟妙惟肖的演绎,让樊锦诗的小孙子都冲着茅善玉喊“奶奶”。此后樊锦诗对《敦煌女儿》的修改提高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但凡戏有大的调整,她都会亲自到剧场观看演出。
在《敦煌女儿》中,茅善玉从25岁演到80多岁,剧中樊锦诗唱段都是由茅善玉亲自设计,既要表达出夫妻间丰富深厚的情愫,又要显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含蓄内敛,更要把敦煌情怀与江南韵味融为一体。为了增添表现力,她在沪剧基本曲调中增添了跌宕起伏的变化,甚至融入京剧、歌剧唱法,使之更有张力。许多唱段她都是一边流泪一边吟唱。在最新修改版中,《敦煌女儿》还加入了“数字敦煌”三维视频,让观众能更直观感受到敦煌的宏伟瑰丽。
9月上海沪剧院将开启“一带一路”沪剧《敦煌女儿》西北行巡演,去兰州、西安,更将赴剧中原型们工作的城市敦煌演出。这也是樊锦诗的夙愿,“西北观众很早就对我说,‘樊院长一定要请上海沪剧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