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6名高中生开动脑筋发明了一个“四合一”分类垃圾桶。
3.上海人的文明意识
这一点其实刚才也有提到,但必须再强调一下。前一阵,有一个视频在网上火了,就是一个汽车交替上匝道的视频,那种规则之美,令人啧啧称赞。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我们还到处可以看到。比如保持公交车道的通畅,高速公路在高峰时应急车道保持畅通;公交站台、网红店、医院领药窗口,只要是需要排队的地方,你总能看到上海人在乖乖地排队。这是一种规则意识、文明意识。
还有,网上多次有视频爆出,有人在车厢里乱扔垃圾或者一地瓜子壳什么的,会有一个上海阿姨或者伯伯站出来拿出纸巾去清扫干净。
即便分类还没有立法,你在公共场所看到的还是很整洁的,那是整个城市市民文明素养的体现。
那面临垃圾分类对文明素养的重大考验,上海显然不会落后于人。哪怕是一点点来,最后一定会在垃圾分类方面达到上海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应有的水准。
4.上海人的面子意识
这点其实也蛮重要的。上海人有一件一直为很多外地客人觉得奇怪的事,那就是进屋子要换拖鞋。当然现在全国各地居住条件好了,换鞋已经很普遍了。但上海人当年哪怕在一家人住10个平方的时候,也要换拖鞋。因为上海人爱干净,爱面子,展现给客人的总是要像像样样。当年穿不起白衬衫,假领头也是上海人的发明,也是爱面子的表现。
爱面子不是一个坏事,那是文明礼仪的体现,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文明意识。
垃圾分类彩绘墙成为小区内的风景线。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其实上海人要面子在垃圾分类前就开始了。比比谁家的垃圾房更大更干净,比比哪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更人性化等等。再比下去,就是7月1日开始谁家小区的垃圾分类执行得好了。干干净净、次序井然,那就是小区上档次,有面子。相信为了这个面子,上海人也会竭尽全力地去做。
昨天有个朋友告诉我,她为了垃圾分类,买了四个高级垃圾桶,每个1000元,真舍得啊!看样子,很多上海人真是豁出去要好好做了。
5.上海人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
老实说,很多上海人对垃圾分类并不陌生。为啥,因为上海人“海外关系”多啊。很多家人、亲戚在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去旅游去住的时候,已经感受过了。何况很多人就有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垃圾分类都是有接触的,而且也知道是势在必行的。所以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并没有引发太多的惊奇或反对。因为上海人知道,你要成为国际大都市,这是必须的入场券。
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的出租车候车点,在工作人员的疏导下,客流和车流排队有序、快速离港。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品格。上海现在在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五个中心而努力,而一个环保、宜居的生活空间也是应有之义。上海人有这个胸怀,也有这样的大局意识。不会因为个人一时一刻的困难,去反对,去抵制,对标全球高标准、高水平,这是上海的集体意识,是行动自觉。
这么想想,我感觉上海垃圾分类这事是非成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