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活在上海| 刘诗楠:“口语零基础”东北女孩“炼”成外企高管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候,1993年出生的刘诗楠刚从1400多公里外的辽宁抚顺初中毕业。参观中国馆的经历,看到各国不同文化在世博园那方小小天地纷繁交错,让之前曾走马观花地游览过外滩、东方明珠和黄浦江的刘诗楠对上海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从那时起,我就觉得自己爱上了这座城市,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到上海来读大学。”
“我所在的东北小城镇,英语是不注重听力和口语教学的,考试也不考。所以当我考到上海理工大学后,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努力补齐英语方面的差距。而我现在就职的公司,几乎是全英文的交流环境。”刘诗楠说。
图说:刘诗楠参与筹办上海新办公室启用仪式。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大学暑假都留在上海打工
“我所在的大学当时在全辽宁省30万考生里只招36人,所以那时说要来上海,感觉挺痴人说梦的。”刘诗楠回忆道。大学的生活,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于她来说都是全新的感觉。天生“爱张罗”的性格让她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很快就结交了很多不同专业的朋友。大学四年的每个暑假,刘诗楠都留在上海打工。她说这样能近距离观察这座城市,内心产生更深的连接,并且攒下来的兼职工资也成为她大学期间旅游“走天下”的基金。
在面包房、超市、印刷厂,她都有过打工的经历。在印刷厂时,每天给大滚筒上纸和加油墨就是她的全部工作。“味道很重,也不太通风,但我那时还是干得很起劲。暑假都是白天打工,晚上回大学宿舍住。宿舍里没有空调,而七八月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我坚持在上海,没回东北避暑。”
大三时,刘诗楠进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实习。本以为这份工作定会忙得脚不点地,实际上却非常清闲。提到这段日子,刘诗楠说,当时没什么事做,觉得心直发慌,就不停地问上司要活儿干,最后把上司都问烦了。她也终于明白按部就班的大公司其实并不适合自己。
2016年夏天,刘诗楠进入了新兴的民宿行业。她所在的公司需要在上海愚园路和杭州寻找房源并加以改造。刘诗楠负责市场调研和营销。工作中,她发现设计师能将那些外表破旧不堪的房子,改造出完全不同的内里,这让她很惊奇。“愚园路附近两三层的老公房,都建得比较早,外表看起来都是砖木结构,也不高。入口窄,隐藏在路边。楼梯也很窄,是木质结构的,踩上去有时候会响……可是打开大门之后就很不一样了。经过90后设计师的改造,房子内部的装饰风格全都变成很现代的样子,比如挂的装饰画,黑色调的洗手间,还会把走廊的一部分顶棚用玻璃代替,这样狭窄的过道就可以有光透进来。房子色调是以黑白为主,然后搭配些饱和度很高的摆件和厨具,突然之间老房子就变得很潮。”刘诗楠终于明白上海人常念叨的“螺狮壳里作道场”是什么意思,也意识到上海是一个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地方。
毕业后就职全英文语境外企
刘诗楠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家全英文语境的外资企业做市场营销。在这个Pre-A轮融资刚刚结束,从英国市场转移来中国的奢侈品创业公司里,老板是丹麦籍华人,一共有10来个同事,几乎都是外国人,也都是第一次来上海。除了老板会讲一些带着口音的中文,刘诗楠是唯一使用中文的员工,也成了公司里唯一的“上海人”。
记得刚读大学时,英语的听力和口语,是刘诗楠首先要解决的难点。高考前没有接触过听力和口语的她,当时除了点灯熬油加倍努力学习,校园里英语交流中心的各种活动,她也从不缺席。每次她都要在交流活动中用英语提问,“也会因为发音或用词不对或不准而被笑,但我还是会坚持这样做”。刘诗楠说,“其实我挺介意自己用英语时出现的错误,包括现在有时在提案中个别用词的不准确,我都会在心里自责很久。”
“公司有一段时间让我印象深刻。”刘诗楠说,当时公司在自贸区租了一套房子,所有员工都是在那里同吃同住同工作。一天通常是从早晨起床蓬头垢面地互相问好开始,到快速进入繁忙的工作状态,再到夜晚一起坐在阳台上喝啤酒听音乐聊天儿……这样天天24小时“无缝对接”的工作经历持续了4个多月。
目前,刘诗楠在一家西班牙知名集团的中国子公司工作。这家公司致力于帮助一些欧洲成熟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葡萄牙最大的咖啡品牌、西班牙市场份额最大的红酒品牌,还有西班牙国民啤酒品牌等。刘诗楠说,全英文的工作语境对她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作为中国公司的传媒总监,她负责的工作版块是这些品牌在中国的精准营销和品牌建设。最近她手下的工作团队将增至30人左右,而且大部分的团队成员都比她年长。“我在寻找更好的合作管理方式时,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假如我没有来上海,我是不是在二十几岁就有机会领导一个30人的团队?外国的代理商们又会不会听一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姑娘讲两三个小时的营销品牌战略?……”
说服妈妈把家具店开在上海
除了工作日,在休息天,刘诗楠也一样“闲不住”。她用跑步、泡书店、在咖啡馆里写文章等各种方式来感受上海。
“来上海以前,我都是靠读书来认识上海的。现在待了这么久,我觉得上海的生活比书里精彩很多。”刘诗楠笑着说,“这里的机会多,可能性也多。曾经有一次我在咖啡馆里写文章时,听到邻桌的客人在谈公司市场部的事。听着听着我想也许这是个机会,就主动上去‘搭讪’,最后得到了那份工作。”
这种“机会多、可能性多”的想法也被刘诗楠不断地推广给亲友。表妹高考前向刘诗楠询问应该报什么学校,刘诗楠极力建议表妹考到上海来。现在,表妹成了她的大学校友。不仅如此,刘诗楠还曾经花好几个小时给家里打电话,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劝说在家乡开店的妈妈把店开到上海来。两年后的今天,刘诗楠的妈妈在上海已经有了两家自己经营的家具店。
“从地理位置上看,上海离东北挺远的,但在感觉上我却觉得离家乡很近。”刘诗楠说。
已经在上海生活了7年的刘诗楠,对未来充满憧憬。她希望在未来的5到10年,可以从做产品的品牌规划转型为给年轻人做“职业规划”,让更多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能够发掘自身的潜力和特点,做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