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PM10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相比2015年降低了26%。这背后,有上海加大扬尘治理的功劳。
曾经,建筑施工产生的扬尘污染是居民投诉的重点对象。以虹口区为例,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该区共收到信访交办件29件,其中,工地扬尘类投诉3件,虹口区共出动环保、建管委、城管等执法人员120人次,开具整改通知书1份。
全面推广在线监测系统
2016年12月26日,凉城路81号经济适用房项目被投诉有扬尘污染扰民现象。虹口区相关执法部门现场检查后发现,该工地存在大量未覆盖的裸土等问题,是引起周边扬尘污染的源头。执法人员当即要求该工地在桩基施工范围内暂缓施工,限期3日整改。经整改后,该工地于12月28日通过查验,恢复施工。
“过去,扬尘污染执法的难点在于第一时间发现。”虹口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秦波表示,工地周边的居民往往是第一发现人,但从居民投诉到执法部门赶赴现场检查,客观上会间隔一段时间,对执法而言,相对比较被动,而且工地施工产生的扬尘有瞬时性,有时候即使执法人员赶到现场,也可能出现暂时未能发现扬尘问题的情况。
中央环保督察之后,一双替代执法人员的“眼睛”在虹口区全面推广,目前已经实现了虹口区在建规模以上工地的全覆盖。
7月19日,记者跟随虹口区环境监察支队来到海宁路上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诊疗中心项目工地。在工地出口处左侧的围墙内,有一台颗粒物与噪声在线监测系统,远看就像顶部设置了4种仪器设备的不锈钢T形架子。
“有了这套系统,就能代替执法人员24小时‘盯’着工地,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给执法部门发送警报。”执法人员表示,这套系统会实时监测工地的扬尘数据,每15分钟出一次平均数据,如果发现扬尘浓度的15分钟均值超过0.4毫克/立方米,就会向虹口区生态环境等部门发送“黄色预警”;超过1毫克/立方米,将发送“红色预警”。
这些预警数据,都将作为生态环境执法的有力证据。根据《建筑施工颗粒物控制标准》,工地有2次及以上扬尘浓度15分钟均值超过2毫克/立方米,或7次及以上扬尘浓度15分钟均值超过1毫克/立方米,就可视为当日扬尘在线监测数据超标。
倒逼建筑工地抑制扬尘
迫于在线监测系统的威慑力,建筑工地都开始认真治理扬尘问题。市一医院眼科临床诊疗中心项目部经理张柏祥告诉记者,工地内外至少设置了6个环节来抑制扬尘。
比如,将围墙增高到3米、在墙上设置喷雾降尘系统、在围墙外种植立体绿化、对易扬尘物料的集中堆放点实施全封闭改造、对24小时内不能清运的裸露建筑垃圾采取防尘网遮盖、安排专人对驶出工地的车辆进行冲洗。
去年9月开工以来,市一医院眼科临床诊疗中心项目工地未发生扬尘在线监测数据超标的问题,虹口区环保执法部门也未接到任何一起针对该项目的扬尘污染投诉。从全区来看,虹口区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结束至今,仅有2件建筑施工单位因为扬尘在线监测数据超标被环保执法部门立案查处的案件,处罚金额总计2.5万元。(记者 陈玺撼)
原标题:一双“眼睛”盯牢工地扬尘污染
虹口区规模以上工地全部安装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