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让青年人才在最好年华脱颖而出

时间:2019-07-24

    

    在去年首演的上海民族乐团音乐现场《共同家园》中,琵琶演奏家俞冰与吉他、弗拉明戈跨界演绎一曲《踏浪》。 新华网 发

    培养青年人才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保障。上海文艺院团深化“一团一策”改革,进一步激发院团发展活力,通过项目制、长三角联动集训等举措,为青年人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使他们积累大型舞台演出经验,通过创作、排练、演出等一系列规范化学习,找准自身定位,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人才。在排练和演出中,上海青年文艺工作者以归零心态寻找初心,发现自身短板与差距,进一步沉下心来提升业务水平,以期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助力建设亚洲演艺中心,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艺术在美育教育中的能动性。

    “让他们在最好的年华脱颖而出!”自“一团一策”改革实施以来,上海国有文艺院团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国内率先探索并实施了艺衔制、学院制、项目制……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

    艺衔制:谁有实力给谁舞台

    上个月,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来不及庆祝,演员们迅速进入备战状态,迎接几天后举行的“艺衔制”考核。从2008年起,上海歌舞团率先在国内实施舞蹈演员“艺衔制”。通过竞争,演员可以获得“领舞”“独舞”“首席”“荣典·首席”等艺衔档次。作为上海歌舞团的“荣典·首席”,朱洁静对待一年一度的考核仍然不敢掉以轻心。“这是我经历的第11年考核,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还要考?我说,一日首席不代表一辈子首席,舞蹈面前没有人有特权,只要还在舞台上,就要逼自己练功,就要接受所有专家老师的考评。”

    今年22岁的何俊波,刚进歌舞团两年,去年因受伤错过了艺衔考核,今年第一次参加,就跻身“独舞演员(A档)”,团里的同事都羡慕他“连跳四级”。考核分为基训课考核和剧目考核,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前者是对舞蹈技巧的一次审核,后者是对综合表现力的检阅。在剧目考核中,何俊波跳了他的编导处女作《看不见的墙》,这部只有6分钟的小作品,在去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中打败许多资深编导的作品一举夺魁。

    除了一年一度的艺衔考核,在歌舞团日常的剧目排演中,竞争也十分激烈。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何俊波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裁缝”一角,但这个角色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他来演的。何俊波说:“舞剧里的每一个角色,一开始都是两三个演员同时准备,最终谁呈现得最好就用谁。”无疑,这种公开竞争的方式,极大地刺激了演员的进取心;优中选优,也让舞台上的每个角色都有最优秀的呈现。

    刚进团不久就获得一系列机会,何俊波并不是个例。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艺衔制并不是论资排辈,而是要发掘真正有才华有实力的人才。文艺院团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让年轻人相信,只要他们有想法肯努力,舞台就属于他们。”

    学院制:打造国际实践平台

    本月初,上海乐队学院2017级毕业生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典礼,毕业生共10人,目前已有9人考入全国各地的交响乐团。这是国内首个基于职业交响乐团平台建立的乐队学院,由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三方共同筹建,填补了国内专业乐队演奏人才教育上的空缺。要成为职业乐团的演奏家,光有从音乐学院学来的独奏技巧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真正的实践,需要懂得如何聆听、如何回应,如何与乐团大家庭融为一体。而上海乐队学院将专业音乐院校和职业乐团连接在一起,为有志于成为乐团演奏员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国际化的职业平台。

    上海交响乐团中提琴演奏员巴桐,是乐队学院的首届学生。2013年,她和同在乐团工作的先生一起利用新婚假期备考乐队学院,考上以后还特意在乐团隔壁租了房,节省每日通勤时间用来练琴,被同事们戏称为“住团艺术家”。巴桐说:“刚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乐团后,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碰到了很多问题。而乐队学院,成为一个很好的过渡平台。 在这里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与乐团工作无缝对接。”

    在乐队学院的两年,巴桐不仅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一流乐团首席演奏家一对一的辅导,还通过选拔先后赴纽约爱乐乐团、悉尼交响乐团、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等海外乐团参加排练和演出。这些宝贵的实践机会,让她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得到迅速的成长。如今的巴桐,已晋升为上海交响乐团中提琴声部副首席。

    五年来,上海乐队学院共招收了75名学生,目前进入职业乐团就职的人数达到了52人,其中有19名毕业生进入上海交响乐团就职,其余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乐团,甚至还有毕业生进入美国、澳大利亚的乐团工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占据了首席、副首席等乐团重要岗位。

    “上海乐队学院的意义,远超过它5年来共培养了多少名学生。”上海乐队学院创始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它的影响是巨大且源源不断的——未来乐队青年演奏人才怎么培养?它帮助中国交响乐事业确立了一套标准体系。”

    项目制:一人一策量身定制

    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的规律。上海文艺院团实行“一团一策”,具体到人才的培养,常常需要“一人一策”。因为艺术家最讲究艺术个性,每个人的气质、喜好、风格千差万别,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可以被完全复制。“没有个性和风格,就像没有灵魂的匠人。”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在民族乐团,优秀的青年演奏家都有各自长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年轻人要成名成家,要有让人记得住的作品。好的作品也要遇到合适的演奏家,才能得到最好的诠释。在上海民族乐团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促成优秀作曲家为演奏家创作符合他们艺术气质的作品。在今年6月《脱颖而出》音乐会上,一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与观众见面,其中不少是为青年艺术家量身定制的。乐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静首演了德国作曲家老锣创作的一曲《木兰辞》,青年作曲家陈欣若为唢呐演奏家闫晋龙创作了一曲《谪仙》,青年笛箫演奏家陈昀颖在音乐会上首演了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的作品《华亭夜影》……这些充满个性的作品和表演背后,是乐团对不同人才的差异化和精准化定位。从去年起,上海民族乐团还开创性地启动了“优秀艺术家代表作工程”长期计划,将培养人才和推动原创有机结合,释放更大的艺术能量。

    为优秀艺术家策划专场音乐会,是“个性化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这样的专场音乐会通常是采取“项目制”的方式,由艺术家自荐,提出项目方案。比如,琵琶演奏家俞冰一直致力于探索民乐的跨界演绎,去年初,他的音乐剧场《霸王》演到了美国纽约,这场演出融合了音乐、舞蹈、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而明年,俞冰计划推出《爱2020》专场音乐会,他希望用一场大胆的跨界音乐会,让观众感受传统民族乐器的当代活力。

    罗小慈说:“对于相对成熟的演奏家,我们希望他们通过一场音乐会,在理念、技术、表演形式上有所突破。艺术家的成长,内因非常重要,只有激发艺术家的好奇心,让他们不断提出奇思妙想,才能吸引更多的当代观众,推动民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记者 吴桐)

    原标题:艺衔制、学院制、项目制提升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人才竞争力

    让青年人才在最好年华脱颖而出

  • 上一篇:虹口区规模以上工地全部安装扬尘在线监测系统
  • 下一篇:考生零距离接触高招录取“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