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个月选拔,2021“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上海科技35U35,简称“SAT35”)日前揭晓,35张年轻而“陌生”的面孔亮相颁奖台。
SAT35由上海市人才办、市科技工作党委、团市委和市青联指导,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主办。主办方表示,这场选拔的初衷,就是希望探索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出彩和成长的评价选拔机制。从评选结果来看,35名获奖者的申报项目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最年轻的获奖者只有29岁。
完全毛遂自荐
不限国籍、不限行业,年龄是唯一的“硬指标”——这是SAT35的申报规则,而且参评手续也非常简单,只要发送申报项目、理由到指定邮箱,就算报名了。这种完全毛遂自荐的方式,为上海全新推出的这一人才评选计划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SAT35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青年研究员唐爽回国后拿到的第一个市级人才奖项,她申报的项目是“精准代谢与早期生命健康”。她表示,SAT35开创的“直通车”申报方式,省去了单位推荐环节,为更多年轻人开辟了一条“被看见”的通道。
与高校、科研院所相比,企业员工拿到市级人才项目的机会不算多,这很大程度是受到论文等因素的限制。SAT35不设资历、论文等“门槛”,这让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青年看到了希望。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世全凭借着“自主研发并量产世界首批自适应机器人”而入选。在他看来,SAT35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让自适应机器人为更多人知晓。非夕自适应机器人实现了软件和操作系统100%自主研发,在与力控相关的许多复杂能力上表现出色,目前已在国内外申请专利逾百项,其中70%以上是核心发明专利。
鼓励奇思妙想
SAT35设立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新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方向,但对具体申报项目“不设限”,甚至还鼓励“奇思妙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35岁前后是科研工作者的创新“黄金期”,要给予他们机会,将心中的“异想天开”表达出来。
于是,一大批“不走寻常路”的项目冒了出来。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桂敬汉申报的项目是“一种新颖的方法合成天然产物”。他解释说,青蒿素就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天然产物,过去想要用人工方法得到它,过程繁琐、产量又低,而利用他研发的全新合成策略,则能大大提高天然产物的人工获取速度。
SAT35的评选团队阵容强大,包括全国各个领域专家,其中不乏院士、学科带头人等,他们的点拨无疑对年轻人勇往直前、树立信心影响巨大。
眼下,35张年轻面孔引起了多方关注:一方面,35位获奖者组建了“朋友圈”,不同学科的思想将在圈内无限碰撞;另一方面,上海许多面向青年的论坛、组织纷纷打电话给主办方,希望为这些“出圈”青年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