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多人到9000多万人,建党百年,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彰显信仰的力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矢志追求。在上海文艺界就有这么一批青年,他们追随着先辈的足迹,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借助方寸舞台,动情地演绎着红色故事,把坚定的信仰信念传递给台下的观众,让大家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照亮“未来路” ,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一部剧让这个团队有了“新党员”“新气象”
创排一部剧可以给一个人、一个团队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不是亲眼见证,也许你不会相信。在上海杂技团,红色题材杂技剧《战上海》的创演,不仅让这个团队产生了“新党员”,还给剧团带来了“新气象”。
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创作的杂技剧《战上海》可谓红遍大江南北,以海派杂技讲述红色题材故事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杂技这门艺术的更多可能、更广阔的未来。对剧中的男一号——连长江华的饰演者王怀甫来说,带来的改变更可谓是脱胎换骨。剧目创排期间,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经是一名预备党员的王怀甫,不仅是业务骨干,还是一众年轻演员的“好大哥”,苦活累活抢着干,年轻演员沉浸角色有难度,他会帮他们说戏,尽显一名党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王怀甫
2019年,上海杂技团《战上海》剧目建组,王怀甫成为男一号,在剧中饰演连长江华。作为团里的业务骨干,王怀甫的业务能力自然是没的说,但是与传统的杂技表演节目不同,《战上海》有人物、有剧情,不仅需要极高的技巧,还需要角色表演,已经有25年舞台经验的王怀甫遇到了“新问题”,“过去我们演杂技,注重的是技巧表现,怎么炫怎么来,面对观众唯一的表情就是微笑。现在要表现英雄人物,要带入剧情,不仅技巧要到位,眼神、动作、表情都要贴合人物,这个太难了。”
相对于其他表演形式来说,杂技表演失误的几率比较大,对演员在台上的专注度要求特别高。作为一名主演,王怀甫任务更“艰巨”,要表现高难度的技巧,还要时刻关注舞台调度给自己的信号,道具是否准备就绪,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现在还要顾及到人物表现,实在是“太难了”。
但如果角色演绎不到位,表演还是“两层皮”,人家会说,你这个杂技不过就是披上了一个红色题材的外衣,呈现的还是传统的那一套。怎么办?王怀甫深知,如果上了舞台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是“江华”,要进入角色,那这演出肯定没法看。“必须要和角色融为一体,让自己成为‘江华’。”
于是,借助院团党委组织走访红色地标的采风活动,王怀甫让自己有意识关注先烈事迹上的细节,从他们的日记、家书中体会先烈的心理轨迹、精神境界,他还观摩了大量与解放战争有关的影视作品,电影《战上海》《淮海战役》《大决战》《高山下的花环》看了好几遍,每次都看得泪流满面。剧中“连长”梁三喜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他说,连长的责任是什么?在一个连队里面,他既是指挥官,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带头冲向敌人阵地,身先士卒的人。”
王怀甫(左)
编剧和导演的一次次说戏,也让王怀甫与角色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进。他深知,人物都是处在时代中的,要了解的,不仅是人物本身的特点,还要把他放在大背景中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战上海》所呈现的是上海解放的历史瞬间,但这些战士都是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一路拼杀过来的,他们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在自己眼前,对解放、对胜利有着迫切的愿望。那么,当解放上海时,江华喊出‘请求炮火支持’会是怎样的情绪,就比较好把握了。”
而就在向剧中人物靠近的过程中,王怀甫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解放战争中,很多小战士只有十几岁、二十几岁,但他们就这样献出了生命,方式比艺术作品表达的可能还要壮烈很多倍。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但是为了革命为了解放,他们义无反顾。”王怀甫说,那一刹那就像灵魂附体一样,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叫演员,也体会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支撑自己从平凡中走向“不平凡”的动力。
于是,王怀甫萌生了申请入党的想法,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中,他写道:“我希望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提升自己。”
王怀甫说到做到,以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决心。以前他在传统杂技表演中经常是单人或双人表演,与其他演员交流不多,但现在他会很主动地去和年轻演员交流,帮他们解惑说戏。在演出前,会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去热身,准备。
现在,王怀甫已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战上海》也是诸多荣誉加身,每到一地巡演都是掌声如潮。王怀甫说,掌声和荣誉都是给《战上海》和团队的,如果观众能从剧中有所感触,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勇于牺牲的精神,能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那自己和队友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创排《战上海》的过程中,像王怀甫这样提交了入党、入团申请的有好几个。”上海杂技团演员党支部书记王明玮告诉记者,“《战上海》剧目中每个演员都面临着‘角色呈现’的难题,演员们表演能力不强,而且大都比较腼腆,一些表情和动作根本不好意思做。”于是,为了让演员尽快融入剧情和角色,单位党委组织红色地标采风,邀请党史军史专家讲党课,观摩一系列优秀舞台剧目,导演和编剧多次给演员说戏,说到小演员们哭红眼眶。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小演员们敢演了,动作和表情也出来了。“感觉找到了,情绪就到位了,动作和表情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导演给年轻演员说戏
而且,演员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提升,以前演员在演出间隙,谈论的是微笑有没有露八颗牙,脚面膝盖有没有绷紧,现在讨论的则是有没有解放天性,打开心扉。“现在再去看他们的表演,他们会说,你要的动作表情我都可以去做,也许我做不好,但我会努力。”
在“电波”舞台入党,王佳俊有了归属感
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近年来广受好评,剧中男女主演——“李侠”的扮演者王佳俊、“兰芬”的扮演者朱洁静在年轻人当中备受追捧。日前,在剧组赴深圳巡演间隙,一场特殊的党员发展大会在舞台上举行,舞台中央悬挂着硕大的党旗,主演王佳俊郑重宣誓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他的入党介绍人,正是他的同学、同事、亲密搭档——朱洁静。
“党支部会议令我终生难忘。一切是那么的庄严,又是那么的感人。”回忆起入党的那一刻,王佳俊坦言,即便已有了20多年的舞台经验,也从未如此紧张过。舞台上,他一字一句地宣读着自己的入党志愿书,立誓要以先辈为榜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从那一刻起,舞台上的我,不但是个演员,更是一个党员,全新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催我奋进前行。”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王佳俊从小就熟知这座城市里的红色地标,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李白烈士故居、淞沪抗战纪念馆……,他深深得被这些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所震撼。不过,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热爱的舞台上塑造英雄、英烈,有机会和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再把革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李侠的原型是烈士李白,他潜伏12年,遭遇无数生死时刻,但为了理想和信念义无反顾。即便积累了相当多的舞台经验,但对王佳俊来说,这次的创作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
自幼生长在优渥环境中的他,要真正走进烈士的精神世界,并不容易。比如,在一次排练过程中,面对战友“牺牲”,王佳俊表现不出痛苦又无畏的复杂情绪,达不到导演的要求,很是着急。于是,他静下心来,翻阅李白烈士的历史资料,领略他的人生轨迹,感知他的思想和心情;跟随创团队曾多次赴李白烈士故居等地采风考察;观看经典红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从孙道临先生的表演中汲取灵感……
为了给人物找到一个心理支撑,他活用了道具眼镜,作为李侠内心活动的外化行动,并尝试用“克制”的方式来处理强烈的情感场面。他逐渐找到了方法,克服一个个难关。他说,“排练和演出很辛苦,但是想一想革命先烈,便觉得我们的付出不算什么,我们还可以奉献更多。”在走近“李侠”的过程中,王佳俊对党的认识和理解越发地深刻。
王佳俊饰演李侠
怀着“我还能奉献更多”的愿望,2019年6月30日,王佳俊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革命先辈们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和无畏牺牲,深深感染了我。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一个可以全心全意服务他人的人。”他说。
如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演出超过250场。王佳俊告诉记者,“每一场演出,对观众来说都是一场走进英雄的心灵之旅;对我而言,都是一次重温入党誓言的精神洗礼。”每次戴上“李侠”标志性的圆框眼镜,就仿佛角色附体。“有时候已经分不清是角色在哭,还是自己在哭。那种澎湃的情绪不需要刻意演绎,自然而然就涌了上来,这些英雄早已打动了我们。”
在入党介绍人朱洁静看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排演,就是对王佳俊的一次考验。“他有着为党、为人民、为舞台事业奋斗终身的这样一种坚定地决心和信仰,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新时代的年轻党员最好的模样。”
王佳俊(左)、朱洁静(右)
“希望能通过自己舞蹈的演绎,让更多的青年人去了解曾经的这段历史这段过去,因为只有了解过去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王佳俊表示,“每当大幕拉开、灯光亮起,我都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经历一场告别,经历一场重逢。告别李白,因为英雄永远离开了我们,重逢李白,因为爱与信念的电波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