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企业垂青、人才驻足,合肥正用成长匹配这些信任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新兴产业在肥“成长”

时间:2018-05-25

崛起的高新区。

雨后包河。晨报记者 高博 摄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一座怎样的城市才能足够吸引你的驻足、求学、工作以至不再离开?比如优质的教学、科研氛围,比如领先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细微、高效的创业环境。这些都是助力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点。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同时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合肥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更多的企业开始垂青合肥,并踏实地留下;如今,合肥用自身的不断成长来匹配这些信任。

制造业环境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新兴产业在肥成长

在适宜的土壤里,创新就能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合肥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一直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如今,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陆续落户合肥,并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同时,合肥还聚焦培养引进制造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江丰电子、中芯微等8个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物携平板显示重大项目签约落户。

通过打造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新兴产业在肥“成长”。

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在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引领下,全市经济社会不断展现新姿态、迈上新台阶。

在创新发展模式上,合肥抓住京东方这个龙头,最终完成产业链的集聚,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首创光伏“制造+应用”模式,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式上,合肥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院所创新主角作用,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聚力打通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努力让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才政策从“抢人”转向“养人”破百“两院”院士在肥服务

初夏,国内的抢人大战近乎白热化,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人才新政,从降低户籍准入、提供住房福利、促进就业创业等层面,积极向人才抛出橄榄枝。

多年来,合肥一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城市发展观,聚焦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从“抢人”向“养人”转变,倾情打造“养人”之城。

在科教资源上,从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落户,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随之而来,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一起,让合肥拥有了较强的科教力量。

如今,“墨子论坛”集聚全球的青年才俊,在参观新站区的企业时集体点赞合肥创新不输北上广;“千人计划”来自海内外的专家们也盛赞合肥科技创新环境好。目前,在肥服务的“两院”院士有108人,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类专家249人,科技人员86万余人。

这些人才及其科研成果,正为合肥制造强市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政策扶持

搭建合肥科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

近年来,合肥不断完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1+3+5”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积极支持引进培育高端人才,以“真金白银”扶持人才创新创业。

为了帮扶微小型企业的发展,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规模扩大到4.94亿元,审批通过项目69家,审批金额3.39亿元;完成签约50家,投放资金2.4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400余人。举办2017合肥“资本+创新”对接峰会,70个科技企业项目参加路演。

同时,还搭建合肥科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开展创新贷和科技小额贷,2017年分别放贷10600万元、1800万元。促进专利与企业、金融的深度融合,采取“开放式服务,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企业开展专利质押融资,174家企业利用219项专利质押,获银行贷款20.2亿元……

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城市和双创示范基地,合肥出台“双创”支持政策28条,制定众创空间及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根据统计,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9家(其中国家级12家)、众创空间62家(其中国家级18家)。

同时,还成功举办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全国“双创活动周”合肥分会场、“合创汇”、创业训练营等各类双创活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磅礴力量。

一连串的数据,展现的是合肥为营造最佳创新创业环境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是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

环境优美营造绿色宜居环境现代优质化生活在身边每一处

对于宜居的城市来说,最重要的颜色里一定会有绿色。

自1992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合肥就明确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的理念,是国内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城市之一。

1994年,《合肥市森林城建设规划》正式实施,开启了长达20年的森林城市建设历程。

2010年11月,合肥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的重要决策,实施了合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任务最艰巨、影响最深远的造林绿化工程。

2014年,合肥圆梦国家森林城市。

“金字招牌”近年频频垂青合肥。2017年,中国文明网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合肥通过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不仅如此,随着高铁米字形枢纽确立,合肥人外出已十分方便;用手机就能在医院挂号,“医联体”让老百姓看病更智能便捷……合肥的现代化优质生活早已体现在身边的诸多生活场景。

此外,合肥的生态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相关部门出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20条”等,启动编制巢湖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强力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统筹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三期和清溪净水厂。完善“湖长制”“河长制”,设置各级河长4600多名,双桥河、十五里河等重污染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合肥还通过实施蓝天行动,扎实开展餐饮油烟、扬尘等十大专项整治,2017年PM10、PM2.5浓度分别为79.9、56微克/立方米,是全省唯一实现“双下降”的城市。

(晨报记者刘梅梅)

  • 上一篇:建设开放平台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 下一篇:老工业芳华落幕 新中心壮志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