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中科大获悉,该校沈延安教授团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在研究华南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将放射性硫同位素(35S)与稳定硫同位素(32S/33S/34S/36S)相结合,以国家大气环境背景值武夷山监测站为研究点,认为33S异常来源于平流层的光化学反应,而36S异常组成主要是来源于化石燃料或生物质的燃烧过程。
中外科学家通过系统测定华南气溶胶的硫酸盐、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代表性煤的稳定硫同位素,发现气溶胶硫酸盐33S和36S异常组成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煤的同位素组成不同。放射性硫同位素35S分析结果显示,33S异常组成与气团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说明二次硫酸盐形成过程中硫循环经历了在平流层的光化学反应然后沉降到对流层和地表。
他们的另一重要发现是,36S异常与33S异常不存在相关性,但36S异常与硫氧化率及多种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钾离子)丰度均呈现强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东亚及北美地区广泛观测到的气溶胶硫酸盐36S异常,主要由化石燃料或生物质燃烧直接生成的一次硫酸盐气溶胶造成。该研究证明了硫同位素是追踪不同成因雾霾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制的有力手段。
研究成果8月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沈延安表示,该研究为雾霾的物质来源、传输途径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有力证据,对制定雾霾治理政策和措施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不同硫同位素异常的不同成因,对探讨早期生命演化和地球早期25亿年之前大气的组成也具有重要启示。(记者 桂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