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字行云流水,喷涂油漆零误差,搬运快递分毫不差……在安徽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展馆内,一台台机器人手臂展示着自己的绝技,引起参观者的阵阵赞叹。作为G60机器人产业联盟的理事长单位,这家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形成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整机,再到机器人高端系统集成领域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依托走廊开放大平台,“抱团发展”
“借助G60机器人产业联盟,可以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拓展更大市场。去年,我们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就是希望利用上海的人才和研发优势,实现更高层次发展。”埃夫特品牌与市场部经理陈青说,希望今后有更多机器人企业加入这个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创新,实现合作共赢、集群发展,促进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产业与智力资本的有效对接,提升机器人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
G60本来是沪昆高速公路在公路网的编号,始于上海松江区,途经浙江等,止于云南昆明。如今,它是创新的代名词,围绕这条公路长三角段,来自沪苏浙皖的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依托G60科创走廊开放大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共同体”,以创新驱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不只是机器人产业联盟相关产业链,G60科创走廊9城市先后成立了新材料技术创新联盟、机器人产业联盟、新能源产业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通过“抱团发展”减少产业结构的同质化现象。 4月24日,来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9城市的80家企业在合肥成立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推动跨省分工合作,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我们将积极开展与长三角以及国内国际的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研发公司、高端人才等对接与合作,围绕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不断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联盟理事长、江汽新能源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夏顺礼表示。
打造科创合作示范平台,“扬我所长”
G60科创走廊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长三角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科创能力最领先的地区之一。 2018年6月,G60科创走廊“朋友圈”扩大至安徽的合肥、芜湖和宣城,成为覆盖沪苏浙皖四省市的重要创新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对此,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加快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作时提出,推动G60科创走廊宣芜合段建设,打造实体化科创合作示范平台。
“对安徽而言,G60科创走廊更是扬我所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合肥、芜湖、宣城三地原始创新活跃、源头供给强劲、产业特色鲜明、市场腹地广阔,在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优势,随着商合杭铁路建成通车,三地与沪苏浙经济、人文联系愈加紧密。 ”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功杰说,借助G60科创走廊,通过推进产业联盟、园区联盟、科创园区建设,打造实体化科创合作示范平台,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分工协作,既可以放大我省特色优势、更大范围集聚创新要素、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也可以共同为长三角抢占全球创新发展制高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畅通支撑要素通兑互认,“补足短板”
“我们将充分发挥科创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推进合肥与上海张江两大科学中心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运行机制上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合肥市市长凌云表示,将积极推动G60科创走廊开展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支持跨区域的创新主体待遇互认、技术转移交易、人才柔性流动、人才社会保障政策“通兑”,加快弥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短板;加强与上交所开展战略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科创板。
近一年来,科创走廊九城市聚焦专题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攻关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体化。 2018年,九城市研发投入达到1598亿元,发明专利授权38202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816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2个。集聚人才约1050万人,国家级人才1000余人,省级以上人才2500余人,院士专家工作站547个,博士后工作站771个,高校176所。
长三角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集聚了大量的智力资源,再加上长三角经济发展迅速,是先进产业发展的沃土。G60科创走廊恰如一条金线,把长三角顶尖的智力资源与产业资源串联起来,让更多科研成果可以借助科创走廊的产业优势进行落地转化。“一廊九城集聚知名高校和大型科研院所、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宣城将借梯登高,承接各地科研创新资源辐射,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宣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宣城市市长张冬云表示。(记者 鲍亮亮)
・短评・借梯登高发力创新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也是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安徽与沪苏浙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近年来彼此间的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安徽自2005年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国家战略以来,与沪苏浙地区的参与度、紧密度、融合度快速提升。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长三角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集聚了大量的智力资源,这是安徽实现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G60科创走廊的科技资源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态度,主动加强与沪苏浙合作,开展一体化创新,促进优势叠加,当好长三角地区的创新策源地,更好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不创新难发展、小创新小发展、大创新大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腹地,安徽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应依托长三角地区丰富的科创资源,主动作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良好的环境,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分工合作,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来皖创新创业创造,当好长三角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合作共赢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