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我的高考:高考1977】芮必峰:改变命运的跳板

时间:2017-06-05

  1977年12月10日,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从17岁到37岁年龄不等的青年参加了高考。

  无数个人命运出现拐点,中国历史也发生改变。

  40年弹指一挥间,回忆往事,仿佛如昨。

  中安在线讯 历史发生时,往往波澜不惊。

  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取专家建议后,当场拍板,从这一年起恢复统一高考。消息传来,全国自上而下一阵欢呼,但谁都没有准备好。

图为1977届高考毕业生,现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芮必峰

  1977年恢复高考元年,报考人数多达570万。这其中,现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芮必峰,也庆幸赶上恢复高考的首班车。

  回忆当年,芮必峰感慨万千。他说,当时作为下乡知青,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传来,大家互相传达,寻找课本,白天劳动,晚上复习,全力冲刺。

  不过,由于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作为小学老师的芮必峰并没有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之中。

  当时芮必峰被安排在马鞍山一所乡村民办小学担任老师,一个人承包了一个年级从语文算数到体育音乐等全部课程。同时,按照村里的安排,他还承担了写广播稿等诸多文字工作。

  直到考前一周,芮必峰才得以看了一点书。在那个没有大纲,没有复习资料的时代里,谁也不知道第一年的高考会考什么,大家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临时抱着佛脚,内心却无比期待着这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到来。

  一切都显得那么匆忙。从恢复高考到参加高考也就半年时间。1977年12月10日,芮必峰等570万考生很快迎来了高考第一天。

  芮必峰清楚记得,自己当时考试的考场是马鞍市二中,距离下乡地很远,但是离家很近。

  临近考场,考生们拿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在背诵的场景历历在目。和现在孩子的学习环境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与如今不同的是,当年高考第一门考的是数学,最后一题是微积分。面对这样一道从未见过的题目,芮必峰根本无从下手。

  第一场数学考试的失利令芮必峰感到沮丧。“既然考了,有始有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芮必峰坚持完成了考试。

  第二天上午考语文,靠着长期在生产队写广播稿的熟练经验,芮必峰轻松完成语文考试,提前交卷。

  记者了解到,当日和芮必峰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梅笑冬。据他回忆,他当年是在灵璧县参加高考的。高考当日,县城没有多少旅店,很多考生也住不起旅店。当时所在公社的考生都住在县党校大礼堂,考生睡得是地铺,地上铺的是麦瓤,再加一张芦苇席子,盖的是自带棉被。

  一切都似乎没有准备好。据回忆,当年同是安徽的准考证不仅颜色、样式不同,甚至连招生委员会的名称都不同。因为当时匆忙,以至于准考证都是各地自行印制。

当时时间较紧,准考证都是各地制作的,全省没有统一。图为77年高考准考证。

当时时间较紧,准考证都是各地制作的,全省没有统一。图为77年高考准考证。

  考完以后,芮必峰回到下乡农村,一边继续参加劳动,一边等待高考成绩。

  一个月后,在田间干活的芮必峰突然被通知考上了。内心激动的他一把把铁锹一扔,回家准备上学了,大有“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情。

图为77年高考准考证。

  从参加高考到上大学也就两个月时间。1978年1月,成功考上安徽大学中文系的21岁青年芮必峰,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心情激动。

  高考闸门重新开启后,人才如洪水般涌出。据芮必峰回忆,当时班里最大的同学出生于1947年,最小的是1959年,年龄差不是最大。自此之后的1978年,考生年龄差距逐年加大。

  当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也有来自上海的知青,小部分来自工厂。“恢复高考,最大的意义,是促进社会最底层人员的流动,实现了相对的教育公平。从这一年开始,人才上升的渠道,重新回到知识改变命运上来。”芮必峰说,考上的第一批大学生,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对于还有机会重返校园,大家都内心激动。

  不过,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虽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却苦于无书可读的尴尬。1978年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图书馆藏书甚少。稍有好书,同学之间都争相传阅,实习轮流看书制。

  “那时候的我们,真的是感觉自己所知甚少。”芮必峰说,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住在他上铺的同学,一位来自上海的知青,入学之前连英语字母都不会写,四年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翻译英文原著,进步惊人。

  骨子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印记深刻,令芮必峰等第一届参加高考的考生们至今还很珍惜读书机会。芮必峰说,40年来,这一“国考”,从小而言改变了无数青年们的个人命运,从大来说,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77级,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大学毕业以后,芮必峰便留校当了老师至今,并参与筹备组建了安徽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安徽大学新闻系,现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

  “总体来说,高考确实是我人生命运的一个重要跳板,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还在工厂当工人,在机关当普通办事员。”芮必峰说。

  一晃40年过去,最早参加高考的那批人,有相当一部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而40年之间,1977年高考依旧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每到12月,芮必峰、梅笑冬等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都会怀念起这一场考试。这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常。(记者顾继月)

  • 上一篇:安徽一企业被190多人起诉环境污染侵权
  • 下一篇:【我的高考:高考1978】王永:小小“少年班”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