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六安市图书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时间:2019-10-29
自开馆运营以来,六安市图书馆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图为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老师到六安图书馆举办讲座,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中安在线、安徽文明网、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8月23日,六安市联合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打造的全馆型委托运营管理服务项目――六安市图书馆正式开馆,该馆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双轮驱动的运营管理模式,即政府监管,皖新传媒全权负责公共图书馆的装修设计、施工与运营。该馆的开办运营,或为我省在坚持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的基础上,探索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融合做了有益尝试,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中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新模式。

六安市图书馆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过程。2016年,在土建完成的基础上,六安市政府决定与龙头企业――皖新传媒合作,发挥各自专长优势,在市区打造一个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六安市图书馆应运而生。经过3年多的反复论证和精心打磨,2019年6月30日,图书馆与读者以试运营的形式见面,六安市图书馆委托运营探索正式起步。8月23日,六安市图书馆正式开馆,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累计到馆人次超49万,图书流通量超59万册(件),9月活动举办量和参与量均位居全省第一,迅速成为六安市的热度最高的文化服务场所。

六安市图书馆位于市政府对面,坐落在市内最好的地段,在这块区域,市政府规划建设有图书馆、档案馆等四个文化场馆,“目的是为了提升文化品位,打造市级文化综合体,其中市图书馆定位是重要的文化窗口,因此在运营管理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调整。”六安市文旅局图书馆负责人戚卫国介绍。

“图书馆采取的是管办分离的方式管理――政府部门重点加强监管,从管方向、管标准、管效能、管延伸、管完善等方面,把握运营质量和效益。”戚卫国表示,皖新传媒拥有一支较为专业的团队,拥有图书选品、场馆装修、读者活动和运营管理经验,在图书馆的建设管理中,有专业、专职的优势,政府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双方精诚合作、优势互补。

馆藏图书的采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首批图书选购经费由政府按程序采购和拨款,买什么样的书、一本书买多少本则交给皖新传媒,依托他们对出版社和出版物的了解,挑选符合时代、适合市民的读物,而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市民和读者的权益,双方约定所购书籍中应有85%的书应为近三年出版的新书,所购书籍中应有85%的书为全国百佳重点出版社所出图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读者能在这里读到高品位、与时代同步的好书。”

据统计,目前馆内现藏有38万册(件)纸质图书,随着9月3日六安市图书馆官方网站正式开通,六安市图书馆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包括中国知网、读秀知识库、方正APABI电子图书、超星汇雅电子图书、博看网等13个学术知识数据库已经上线,还拥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与分析、城市问题研究、农业问题报告与分析、政府大数据信息库等数据库。

38万册馆藏图书、1100个阅览坐席、3个不同规模的报告厅、服务区、阅览区、交流区、活动区一应俱全,朗读亭、母婴室、视障人士阅览室尽显人文关怀,“论语”早读课、“杨红樱”小读者见面会等活动精彩纷呈……目前,六安市图书馆已经实现了“阅读”+的多种可能,集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成为工余课余的好去处,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在这里被一站式解决,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变得触手可及,高颜值、很实用、既贴心又洋气成为到馆市民口中的高频词。

“我计划每个月带孩子最少来这里两次,阅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是孩子的事,也是家长的事。我希望能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个好榜样。”来馆市民黄女士给自己和孩子定了一个目标。在她看来,六安市图书馆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仅供阅读的场所。“这里不仅能读书,还能参与许多跟文化相关的活动,能够‘一站式’解决家长、孩子的阅读活动需求。”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永红认为,目前,图书馆已经走过了1.0时代的藏书式图书馆和2.0时代的借阅式图书馆,到了3.0时代,读者对于图书馆各方面都有更高的期待,“安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未来,我们计划继续深挖图书馆的功能,依托其丰富的数据和资料资源,提供数据和资料的加工整理以及咨询服务,继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多种可能。”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党委委员、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文认为,采取管办分离的方式运营,是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的结果,这一方式既精简了图书馆的事业单位编制,也激发了老区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与需求,同时,也给皖新传媒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里面探出了一个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可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模式。“这种创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目前正在将一系列创新归纳,以起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记者 陈欣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上一篇: 离别!合肥首批21名消防员退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 下一篇:和县:走进田头“解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