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泉州多地留存印度教石刻 诉说与金奈友好渊源

时间:2019-10-15

台海网10月14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奈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晤时提出,支持中国福建省和泰米尔纳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关系,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千百年来与金奈有着悠久交往史的泉州,一时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热点。

此前,泉州晚报社旗下媒体曾多次报道泉州与印度教的深厚渊源。早在10-14世纪,泰米尔纳德邦与中国的福建就开始了贸易文化交流。宋元时期,印度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留居在这里贸易、生活,并修筑了印度教寺和祭坛,为今天的泉州遗留了近300方印度教石刻。这些石刻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唯一一批印度教寺遗存,它们是古代中国与印度友好交往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泉州与金奈的友好渊源。

开元寺紫云大殿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

位于泉州城北县后路、模范巷交界处的白耇庙

白耇庙旁焚纸炉上砌着两方印度教石刻

2017年1月4日《东南早报》曾就泉州印度教石刻与印度渊源作过相关报道

毗湿奴雕像,出土于泉州南校场。

泉州与印度交往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甚至更早

昨日,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术性刊物《海交史研究》,在公众号上刊发题为《纳格伯蒂纳姆和泉州已消失的寺庙》的文章介绍,泉州无疑是继广州之后印度人到达数量最多的港口城市。在12和13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海岸的纳格伯蒂纳姆与中国泉州这两个港口,是极其繁荣的国际贸易中心,也是印度、中国和西方国际贸易的纽带。据悉,中国与纳格伯蒂纳姆直接的海上往来始于公元670年,12世纪早期来远驿的设立,使泉州成为宋朝政府迎接外国使节的首要港口。

“泉州与印度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甚至更早。”泉州海交馆研究员王丽明说。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的南朝时期,印度高僧拘那罗陀(真谛)到泉州弘传佛教,往后数百年,不断有印度僧人和商人来到泉州并驻留生活。

在泉州临漳门外,有根名为“石祖”的石造男性生殖器,俗称“石笋”,石笋由五块圆柱形石头组成,通高3.10米,底座周长4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石雕生殖崇拜物,被认为是印度教徒的崇拜物“林伽”。清乾隆《晋江县志》记载,11世纪初,泉州的石笋就已存在。宋初,泉州人认为“石笋”与风水有关,将之融入民间信仰,保存至今。如果此说成立,则最迟在公元11世纪初,泉州已有印度教的存在。

来泉印度商人定居建造“番佛寺”

宋元时期,许多印度泰米尔地区商人来到泉州定居、经商,他们建造了规模宏大、极其壮丽的“番佛寺”。

这与艺术史学家里莎·李(音)的说法不谋而合。她说,13世纪末,泉州一个说泰米尔语的社群建造了一座寺庙,供奉印度教湿婆神。里莎·李破译了一块石碑上的中文和泰米尔文碑文,碑文记载了寺庙建于1281年。

这座印度教寺庙,被泉州人称为“番佛寺”。“番佛寺”位于泉州市区南校场,也就是现在的旧汽车站一带。记者在旧汽车站内看到,一方198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的“番佛寺遗址”石碑,碑后写着:(番佛寺)宋元年间建,元末毁,残存的石建筑构件陆续出土,现藏于泉州宗教石刻馆,是国内仅存的印度教寺庙遗物。

“印度商人在聚集的社区建寺庙,一方面是方便从事信仰活动,另一方面是感谢元朝廷允许他们从事贸易活动,祈求神灵保佑这里平安繁荣。”王丽明说。

明朝洪武年间,泉州开元寺重修,一些雕刻精美、内涵丰富的石刻被用于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开元寺、天后宫、通淮门、南俊巷、县后路、五堡街等处,陆续有印度教寺庙“番佛寺”的石构件出土或被发现。此外,在晋江畔的池店,也发现了印度教石刻。

近300方印度教石刻见证两国交往

据统计,目前泉州已发现印度教石刻近300方,是中国唯一在本土发现的印度教寺遗存,展现了中国与印度悠久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

泉州的寺庙中,亦有不少与印度教有关的遗存石刻。泉州开元寺的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十六角形石柱,它们是古印度教石柱,曾被明末泉州名僧木庵称为“石柱牡丹”;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有73尊印度教的狮身人面像青石浮雕,这在全国寺庙中颇为罕见。

泉州天后宫立着两根印度教石柱,上面的雕刻以一些花朵纹饰为主;位于市区县后路的白耇庙焚纸炉上,曾砌有两方印度教石刻。

王丽明说,泉州印度教石刻风格与南印度非常相似,既有帕拉瓦王朝时代的特征,也有朱罗王朝时代的特征,而且还糅合着明显的本土特色。

■城市介绍

金奈

金奈坐落于印度东南部绵长的海岸线上,为印度经济重镇,生产总值在印度城市中排名第四。其汽车制造、软件服务、硬件制造和金融服务等产业发达,有“南亚底特律”之称。

  • 上一篇:传承国粹 中医传统拜师礼重现泉州
  • 下一篇:泉州加强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 未获CCC认证车辆不得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