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数说”泉州大变化:价格改革显成效 物价稳定暖民心

时间:2019-10-15

台海网10月14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泉州稳步推进和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1984—2018年间,泉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5.6倍,平均每年上涨5.5%。

改革开放前物价管理探索阶段

(1949—1978年)

1950年泉州市商品零售价格比1949年上涨39.9%,当时物价管理重点是遏制通货膨胀,在这种政策下,1952年商品零售价格比1950年下降34.4%,至1953年基本结束动荡的价格波动。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时期,国家开始从粮、煤、油、棉等重要产品入手,逐步实行计划价格,扩大农副产品的收购范围,调整工农产品的地区差价等,价格逐步稳定下来。与1952年比,1957年泉州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年均上涨0.7%。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违反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失调、物资紧缺、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其中,1962年泉州商品零售价格比1957年上涨近42.6%,为历史较高水平。中央及地方通过出台多项政策和回收过多的货币保持市场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稳定,1965年商品零售价格比1962年下降36.9%。

计划价格体制改革探索阶段

(1979—1984年)

改革开放初期,价格体系改革主要实行调放结合、以调为主,1980年泉州市物价水平比1979年上涨7.4%。

随后,经过综合整治,1981年泉州市物价水平涨幅回落,仅比1980年上涨1.9%。1983年泉州市降低化纤制品和一批日用百货价格后,又提前全部放开国务院规定的第二批350种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此阶段计划价格体制逐渐被温和打破。1979—1984年泉州市商品零售价格累计上涨14.6%,年均上涨2.3%;物价水平累计上涨12.1%,年均上涨1.9%。

计划价格体制改革展开阶段

(1985—1990年)

这个阶段泉州的价格管理体系主要是以放为主,放调结合。1984年末物价水平连续上升,泉州小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冲击使得价格波动也比其他内陆地区明显。其中1985年泉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比1984年上涨20.4%,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通货膨胀悄然而至。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1987年上涨31.9%,达到此次通胀最高点。

泉州市政府建立“60控价工程”,成立物价管理监督领导小组,加强物价管理,提出综合治理、控制物价水平,刹住乱涨价、乱收费歪风的措施。1989年后通货膨胀被遏制,价格涨幅逐步回落,1990年物价水平比1989年下降0.2%。

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建立阶段

(1991—2011年)

1991—1997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价格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经过一系列改革,泉州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部分占97.3%,农副产品全部为市场调节价。

“八五”计划后三年,出现了1988年以来的又一次通货膨胀。1993—1995年期间物价水平累计上涨70.2%,其中1994年物价水平比1993年上涨25.1%。1994年全市各级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由于调控措施到位,1997年经济实现软着陆,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涨幅回落至4.4%,商品零售价格仅上涨0.5%,表明商品价格已渐趋稳定。

1998—2003年间价格总水平总体低位运行,累计仅上涨2.3%(以1997年为100);2004—2011年,泉州居民消费价格运行相对稳定。

市场价格机制完善阶段

(2012年至今)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出台一系列“调结构稳增长”措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补短板,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放管服”价格政策,价格平缓增长。

2012—2018年间,泉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14.0%,年均上涨1.9%,结构性价格上涨特征较为明显。至此,泉州市已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格管理机制。

【数据看变化】

1982年,泉州逐步放开了257种小商品定价机制,比国家规定放开的目录多出97种,1983年又放开了国家规定的第二批350种商品定价机制。

借助价格改革的契机,泉州进一步打破了计划管理体制,用市场经济赋予市场动力,以适度宽松的环境解放生产力。至1992年,泉州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部分占比已达97.3%,市场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

  • 上一篇:泉州加强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 未获CCC认证车辆不得上牌
  • 下一篇:泉州两名干部被查处,其中一名正处级干部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