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2月7日讯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APP报道 还有几天就是春节了,找了个休息日,赵丝莹和几个也准备今年留漳过年的同事,点上了一份特辣锅底的串串火锅,解了一回“辣瘾”,也找回了一丝家乡味道。
赵丝莹老家在湖南岳阳,在那里,人们无辣不欢,与闽南人喜欢的甜口,有着明显区别。所以一有机会,她便约上朋友吃上一顿漳州人不敢轻易尝试的特辣火锅,然而即便是这样,这位湘妹子依然觉得“漳州的特辣,还是不够分量”。
这份乡愁源于2013年。那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赵丝莹,被安排到漳州动车站工作,时光匆匆,如今在漳州动车站工作已有8年了。每年的春运时期,日夜穿行的上万辆列车总是先一步拉开春节的帷幕。背着行李的人们走进车站,听到检票的广播声,看着缓缓开来的动车,便仿佛已经一脚踏进了家门。然而铁路工作的特殊性,使“错峰回家”成了赵丝莹工作后的常态。“去年由于疫情,我直到四月才回家与家人团聚,而今年的春节,各地倡导留在属地过年,我和家人一商量,还是不‘添堵’了,继续坚守岗位,继续安心留在漳州过年吧。”赵丝莹说道。
谈起春运,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售票窗口前那长长的队伍。早些年,由于手机订票还没如此普及,很多乘客都是现场买票。那时,刚刚参加工作的赵丝莹被安排到售票窗口工作。清晨四点,售票窗口便开始售票。许多农民工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守夜排队购票。但是即便是如此,因为动车班次少,加上没有网络预约,很多人依然无法买到回家的车票,“这时我们便需要一次一次讲解电话订票流程、下趟班次的时间,有可能一个乘客,便需要解释五六遍。”看着一脸疲倦的农民工空手而归,赵丝莹心里也不好受。
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守夜买票的队伍也慢慢缩短,直至消失。7年半的时间,让赵丝莹亲眼见证着漳州动车站从日均发送旅客2800多人次增加到15000多人次的发展,也让她习惯了漳州舒适宜人的天气、闽南人大年初九拜天公等习俗。而唯一不能适应的,还是那藏于舌根深处的一抹“家乡辣”,即便是漳州的特辣火锅,也代替不了。这也提醒着她,自己的家乡,依旧远在950公里外。
在漳州动车站,像赵丝莹这样,基本每年春节都回不了家的“铁路人”还有很多,在春运和疫情狭路相逢的复杂局面下,“铁路人”迎难而上,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始终奋战在战“疫”一线,用坚守和热情温暖着旅客回家的路。(来源:新福建记者 苏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