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2月9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福建省文旅融合工作具有资源优势明显、政策意识强烈、产业表现丰富、典型个案突出等现状特点,但也存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内涵与层次不高、政策与机制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福建应该结合文旅融合背景加快实施文化复兴战略,使我省建立起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供给能力和竞争力。
福建文旅融合发展形势
从现状来看,福建省文旅融合工作具有资源优势明显、政策意识强烈、产业表现丰富、典型个案突出。
第一,福建省文旅融合的资源优势明显。海丝文化、妈祖文化、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石雕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要素,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刻的内涵元素。福建省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等称号30余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921处。
第二,福建省文旅融合的政策意识强烈。从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编制《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年—2012年)发展规划》,到2020年福建省文旅厅细化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福建文旅融合政策起手早、行动导向鲜明,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福建省文旅融合的产业表现丰富。如厦门鼓浪屿遗产旅游的发展、福州“两山两塔两街区”的融合打造、泉州基于“海上丝绸之路”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旅游建设、莆田结合妈祖文化的旅游发展、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等,是地方政府基于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表现。福建省在文化旅游产品、文旅街区、文化实景演出、文创商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形成了丰富的文旅融合业态和表现形式。
第四,福建省文旅融合的典型个案突出。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福建文创奖评选活动”自2014年开始举办,推动了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此外,厦门神游华夏文化园、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建阳建盏文化街等重点文旅融合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具体表现为:重视文旅业态融合,不重视文旅空间融合、文旅设施融合、文旅人才融合与文旅技术融合;福建文旅业态融合停留在街区、演艺、商品等传统层面,文旅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不充分、缺乏完整的文旅产业链条;地方旅游集团和文化产业公司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能力不足,使福建尚未形成国家级文旅企业和文旅品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区域辐射效应;福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文旅人才,导致文旅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第二,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层次不高。具体表现为:部分文旅融合项目地产导向鲜明,文化传播导向较弱;部分文旅融合项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甚至存在低俗异化、背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高质量公益性文旅融合项目还不多,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和宣传效应。
第三,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与机制待完善。例如,福建缺乏文旅融合项目的评估评价机制,缺乏文旅融合异化现象的监测预警机制。
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导向明确的文旅融合支持政策。从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建构、文旅融合的保障要素供给、文旅融合的设施技术研发、文旅融合的空间整合利用、文旅融合的人才培育训练等系统层面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建构,并发布专门的、针对性的政策文件,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引导、推动和支撑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
第二,成立福建省文旅产业发展基金。改变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通过“政府引导、集合投资、专家管理、风险分散、运作规范”的市场化方式来开展运作。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基金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文旅融合项目的开发建设,以提升文旅融合项目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推动地方文旅集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发展地方文旅集团,提升地方文旅集团的活力和竞争力。改变部分文旅集团乐于获取资源、地盘,却不积极经营运作的现状。
第四,引导文化和旅游场所的主动融合。在传统时代,大部分文化场所通常只面向本地居民,而旅游场所则主要面向外地游客,两类场所的融合意愿不足、融合方式落后。福建省应该积极消除文化场所与旅游场所的融合障碍,特别是推动文化场所拥抱旅游发展,既解决文化场所的生存问题,也为旅游发展提供新的资源空间。
第五,重视文旅融合中的文化异化治理。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对立性。在实施福建文化复兴战略中,要让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场所建立红线意识,既要高效利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特色街道、文化习俗、地域风情、生活方式等文化遗产资源支撑旅游发展,也要强调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有序传承。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陈岩英为集美大学旅游系主任、副教授;谢朝武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