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脱贫一线来】
“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终要看是否能让生态红利落到老百姓的口袋里。”谈起脱贫致富,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代表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让农民吃上‘生态饭’、端上‘生态碗’,是我们脱贫致富的独门法宝。”张林顺介绍,绿水青山环抱之中的常口村,不仅生态旅游红红火火,生态农业朝气蓬勃,甚至建起了皮划艇项目训练基地,“生态饭碗”已经成为富民的“金饭碗”。
其实,就在20多年前,坐拥好山好水的常口村,仍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村里没有几幢新房子,没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晚上没有几盏能亮的路灯,村民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
山区农村,究竟怎样才能脱贫致富?
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考察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张林顺当时是村里的民兵营长,就在现场,“听了习近平同志的话,心头一阵热乎”。几年后,张林顺成了村委会主任。有企业找上门,要砍老村部对岸的那片山林,开价就是20万元。张林顺咬牙拒绝了:“不能赚了一时的钱,毁了子孙后代的山。”
守住青山绿水,常口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近年来,牢记嘱托的常口村依靠良好生态环境,发展起林业、脐橙种植等特色产业,经营漂流、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39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0多倍和40多倍。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我们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张林顺表示,“常口村将持续践行‘两山’理念,立足山水田的资源优势,走好绿色发展的富民之路。”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0日05版)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