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1978―2018/我之40年】40年前纸短情长 咫尺天涯 40年后快意行走 天涯咫尺

时间:2018-09-08

40年前纸短情长咫尺天涯40年后快意行走天涯咫尺

如今,智能手机让人们随时随地“连接”世界。记者甘霖摄

这些通讯工具曾经很时髦李健吾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个电话还要排队。中国电信甘肃公司供图

行之篇

“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40年前,书信是人们最常用的通讯方式,写信、盼信,是离家行走在外的人最大的乐趣。通过书信,人们或报平安,或交流友情,或传递爱意。然而,终究是“纸短情长”,再加上信件传递的漫长等待,使得人们咫尺天涯……40年后,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公交车上,随处可见人们用智能手机刷微博、聊微信。改革开放40年来,从书信、电报到固定电话、BP机,从移动电话鼻祖大哥大到智能手机,人们的通讯方式日新月异,距离再不是联系的阻碍,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能天涯咫尺。兰州晚报记者王星明

联络主要靠书信:“就怕接到电报”

今年45岁的杨晓云家里至今还收藏着很久以前和家人、朋友们之间的往来信件、20多张IC电话卡、两部BP机,以及这些年来用过的所有手机。这些物品,包含了一个个时代记忆。

在杨晓云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那时候通讯主要靠书信、电报和两条腿。8分钱的邮票就能让满载情意的信件寄到很远的地方,距离稍远,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寄到。如果遇急事就发电报。“电报按字收费,所以力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字将意思表达完整。”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仲肇伟回忆说,当时电报0.03元/字,“那时人们就怕接到电报,怕家里出啥事。”

打电话前要写底稿:“电话很金贵”

杨晓云说,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电话,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话依然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就算我有地方打电话,对方也不一定有电话啊。”

“上世纪80年代,电话很金贵。”仲肇伟感慨地说,当时普通人生活当中很少能接触到电话。那个时候打电话,市话0.23元/分钟,长途1.8元/分钟,很多单位的电话机都有专人负责管理,打电话前都要写好底稿,尽量简短,以节约通话时间。仲肇伟有一次跟远在丹东的同学通电话,在电信局营业厅里排队,足足等了7个多小时,通话时长还不足两分钟。

从磁卡电话到BP机:“有事你呼我”

1992年,杨晓云到兰州上大学。对她来说,那时最重要的物品除了生活费就是电话磁卡了。

那个年代,固定电话开始走进普通百姓家,公用电话也越来越多。那时的电话卡上,印有各种图案,还可以当书签用,杨晓云至今还保存着十几张。

杨晓云大学毕业后不再使用电话卡打电话了,“单位有电话,而且兰州街面的书报厅、小商店啥的,都开始有了公用电话。”1997年春节后,单位为杨晓云配了一部摩托罗拉的BP机,“还有汉显的,直接可以显示汉字的那种,但比较贵,我的是数字的,相对便宜,好像是200块左右吧。那时候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有事你呼我’。”

智能手机时代:“真正的快意行走”

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时候买的吗?杨晓云的第一部手机是在2000年前后买的,“其实我上大学时,大哥大就已经有了,但一般人根本买不起。”从最初的模拟机、小灵通,到彩屏、上网手机,再到如今不仅可以视频聊天,在外行走还可以智能导航等多功能的新型智能手机,写信已经离杨晓云越来越遥远了。“古时候一个赶考,就是三年无音讯;三四十年前,出外行走,写信报平安也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人们才不敢远游吧。”杨晓云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无论走多远,只需一个电话或者打开手机视频,就可以面对面交流。距离已经不再是人们交流的阻碍,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能天涯咫尺,所以,“人们才能真正的快意行走”。

  • 上一篇:皋兰县表彰首届道德模范
  • 下一篇:细品兰州味道方知食全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