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白德斌
“想要脱贫,等靠要是不行的,还要靠自身发展。大家不管是种苹果还是种花椒,都要坚持下去……”日前,在清水县土门镇梁山村的村民文化广场上,村党支部书记冯小明正给村民讲精准扶贫的最新政策。
前来听课的村民,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站在小广场中,有的还背着娃娃……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每个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今年下半年以来,无论是在清水县的田间地头、院坝广场,还是村头庄尾、农家小院,这样的讲习情景随处可见。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成为当地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听“脱贫故事”,坚定脱贫信心
最近一段时间,冯小明一直在挨家挨户调查摸底,目的是对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进行实际检验,同时对下一步脱贫工作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大部分贫困户今年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仍存在困难的还有60多户,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明年彻底脱贫。”冯小明说。
在梁山村,因自然条件差导致的长期贫困让不少村民对脱贫致富失去了信心。
“一说到扶贫,群众首先问政府能给多少钱。”冯小明说,自己没信心、不努力,多少扶贫款都没有用。
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和细化,精神扶贫显得越来越重要。
今年,清水县把“百人百课百讲”理论宣讲、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光荣脱贫户”典型经验宣传宣讲活动作为精神扶贫的有力抓手,集中宣讲、轮流宣讲、巡回宣讲、点题式宣讲、问答式宣讲等宣讲方式遍地开花,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前,梁山村贫困户冯宝银一直觉得自己距离小康很远,对于脱贫致富没有信心,也不积极努力。参加了几次农民讲习所之后,他的思想一下子开阔了许多,重拾脱贫致富的信心。
几个月前,冯宝银把家里的危房翻修一新,准备开始新的生活。
比学赶超,一技在手有奔头
人不能闲着,思想更不能闲着。
为了进一步凝聚人心、发展产业、推动脱贫攻坚,清水县郭川镇赵那村开展了“学技术、比果园,学本领、比光阴,学长辈、比孝敬,学知识、比考学,学道义、比文明,学先进、比公益”“六学六比”活动。
“以前我们村群众思想比较落后,公益事业参与少,不积极不主动。”赵那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应科介绍,现在群众都在相互比较谁家的果园收入高,谁家家庭文明,谁家参与公益事业积极,群众思想观念明显改善,产业收入逐年增加,生活一家往一家前面赶。
今年47岁的赵春芳是赵那村一名典型的现代职业农民。迫于生活压力,赵春芳25岁时外出到一家养猪场帮忙养猪。在养猪的过程中,她还不间断地学习养殖技术。
5年后,赵春芳回家办起了养殖场,同时经营饲料。去年,他们一家人的收入已经有几十万元。
“唯有勤劳能致富,左等右等难脱贫。”赵春芳说,只要人勤劳,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通过比学赶超,赵那村累计建造苹果园1723亩,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能人的致富格局,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底的88户397人降到现在的11户46人。
引领带动,春风化雨润民心昔日垃圾场,今日活动场。清水县郭川镇赵那村把村头群众平时倒垃圾的场地平整出1000平方米进行铺砖绿化,还安装了健身器材,建成了村级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了健身锻炼场所。
2015年4月,由天水市体育局挂牌成立了赵那村农民文体学校,并组建了校文艺健身队。如今,已发展成50人的文艺健身队,队员中年龄最大的75岁。
走进村民雷尝尝家,院子干净整洁,屋内收拾得井井有条。雷尝尝的丈夫赵福堂迫不及待地翻开清水县十佳先进集体暨个人风采录,一边翻阅,一边介绍,“这是我家的荣誉,也是我们的精神,人有了精神,生活就有了信心,脱贫的动力也更足了。”他说。
赵那村文体广场建成后,雷尝尝一家义务为村里清扫广场3年多,每天清扫广场环境卫生成为她和丈夫的日常家务。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清扫队伍,村里环境卫生一天比一天好。
“群众需要引导。通过一部分人带动,大家的观念逐渐转变,从而凝聚发展力量,做到‘脑袋钱袋齐头并进,精神物质同步小康’。”村民郭满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