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一年前那次跨越100多公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300多位贫困村民的命运。他们第一次住进崭新的二层小楼院,用上了现代化的电器,种植沃柑养牛羊,从光伏发电项目中分红,家门口打工领工资,在政府帮助下真正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11月1日上午,在宾川县大坪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1岁傈僳族老人郭金明笑着向记者说:“还是搬来好,以前的苦日子过够了,我要在这里享清福……”
大坪地距离宾川县城12公里,如今,因为被确定为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村子——尼萨村。尼萨,在傈僳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
村子按照“人畜分离、集中建圈、培育产业”的目标,统筹建设集中安置区,集中养殖区、农业发展区,配套文体活动室、篮球场及水电路网等公共设施。村道两侧栽植了树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点。村子后面,除了光伏发电项目,还有规模化的养殖场……
李树军是最早搬迁到安置点的村民之一,他的家原来在100多公里外金沙江畔的高寒山区,那里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种收庄稼时一直靠人背马驮。因为山体存在地质隐患,每逢雨季,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下雨天,我们根本不敢住在家里,破旧的土木房子随时有可能被滚落的石头砸垮。”李树村说,对于他们而言,搬迁是唯一的出路。转眼间,他和村民们已经在崭新的尼萨村生活了一年。如今,李树军家里开起了小卖部,每天他都到附近的葡萄园里打工,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年他还买了一辆小汽车,时常利用农闲时间载着家人逛县城。
今年81岁的傈僳族老人郭金明虽然汉语说的不太好,需要儿子郭登全时不时地来“翻译”,但这并不影响老人表达内心的感慨。他说,尽管饱受贫困,但要一下子搬离世代生活的山村,刚开始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村民都不太愿意。记得搬走的那天,他哭了,是儿子和县移民局的干部们耐心地将他劝下山。“现在打死我也不回去了,还是搬来好,以前的苦日子过够了,我要在这里享清福,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郭金明老人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宾川县按照“立足资源、发挥优势、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发展产业,为搬迁贫困户种植软籽石榴和沃柑,在幼苗期,土地以800元一亩出租给企业套种小葱等短期作物,由承租企业提供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长期投资350万元建设农光互补项目,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每年可为贫困户增加3200元收入。
宾川县在脱贫摘帽如期实现后,将围绕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提升工作,有效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对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核查,加强动态管理,根据实际分类扶持;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争取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资金监管,优先重点保障贫困退出巩固提升;加强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做到“不漏村、不漏户”、“脱贫不脱钩”。
宾川县尼萨村美如画
81岁傈僳族老人郭金明感恩好政策
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