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们一双飞翔的翅膀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白杨通讯员吕宏
或许天生残疾,或许遭受过命运的不公,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缺乏正常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大多饱受着生活的艰辛,他们的就业创业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截至目前,西和县持证残疾人超过8000人,他们大多都生活困难,然而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如何让如此庞大的残疾人群体早日脱贫致富,是最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西和县在全面落实各种残疾人政策,全力推进全县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助残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全面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有效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创业。2018年共举办残疾人职业培训5期,累计培训418人次,涌现出了刺绣、绘画、编织、电商、养殖等领域创业就业的残疾人“明星”,他们自立自强创业致富还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的事迹,感动和激励着42万仇池儿女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更加顽强奋斗、建功立业。
“绣娘”包花兰:一针一线绣富路
西和县民间草编工艺师包花兰给学员教授草编技术。
包花兰,石堡镇深沟村一位年近50的普通农家妇女,然而她的名字和西和刺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她是远近闻名的“绣娘”,因为她的刺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因为她带领着上百名农村妇女靠刺绣产业致富,更因为她是一位患有三级听力障碍的残疾人。
十年前,因为一次中风,包花兰的听力严重受损,正常交流受到影响,别人说话要很大声她才能听到,以至于她给别人说话都声音特别大,这让她心里一度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她没有向病痛屈服,勇敢地直面生活,在刺绣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
西和县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妇女心灵手巧能编善织的传统,石堡镇深沟村有着浓厚的刺绣氛围,是西和县传统刺绣遗留的典型村庄之一。包花兰自幼深受家族刺绣的遗传和熏陶,加上其勤学苦练,其刺绣技艺过人,鸟鱼虫总是信手拈来栩栩如生,针法细腻流畅,色彩搭配艳丽脱俗。
2006年8月,在西和县首届仇池山歌艺术节传统手工艺竞赛中,包花兰的刺绣作品荣获三等奖,3000元的奖金是她刺绣生涯的第一桶金,这让她尝到了刺绣事业的甜头,从此她的刺绣事业一发而不可收。
决心要把刺绣事业变成致富产业的包花兰多次参加市、县残联举办的各种培训,她总是虚心请教刻苦钻研刺绣技艺,让她的刺绣技艺日益精进,她的刺绣作品广受欢迎。在县残联、妇联的帮助下,包花兰开始了艰苦创业,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成立刺绣协会,再到2017年注册花兰绣艺公司,包花兰的刺绣事业越做越大,2017年她的公司销售刺绣产品1000余件,销售额达16万元。
致富不忘家乡人,包花兰靠一双巧手致富的同时,更决心要为家乡的妇女绣出一条致富路,没有念过一天书的她不断学习先进的刺绣技艺和创意理念,调研刺绣市场需求,学习电商技能,通过参展、跑市场、搞推广,她的刺绣产品通过实体店、网店、微信、朋友圈等途径卖到了全国各地,带动了周边乡镇10余村200余名妇女从事刺绣这一行业而增收。目前在她的公司从事刺绣的深沟村10名妇女年均收入达1万元,而其他村从事刺绣产品部件加工的妇女,忙里偷闲也能从她这里得到最少2000元的工资收入,包花兰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包花兰荣获西和县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刺绣大赛三等奖、陇南市“三八”妇女节梦圆乞巧女性手工艺艺术作品二等奖、陇南乞巧女儿节最具本地特色产品优秀奖、甘肃省第六届残疾人技能竞赛二等奖、西和县巧婆婆等表彰奖励。其刺绣产品参加杭州刺绣展、陕西杨林农高会、天水伏羲节、敦煌、武都、礼县等不同层次的展览,每次展出,所带绣品都供不应求,还能签订大量的刺绣产品订单。
包花兰告诉记者,现在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培训班授课、为公司产品把关、参加展览、跑市场签订单……事情繁多,但她每一件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忙得不亦乐乎。“从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五届杨凌农高会上签订的2000片枕顶订单要如期保质保量交货,每一件货我都要亲自把关,不敢有半点马虎”,包花兰严肃而兴奋地告诉记者。
成名后的“绣娘”包花兰,经常被县内外各类培训班和学校邀请授课,慕名来她家学艺的妇女更是络绎不绝,“好为人师”的她总是倾囊相授,饱受赞誉。据不完全统计,经她免费培训出师的县内外刺绣和草编人员不下200人,这些人大多成为了致富能手。
从自己绣花到组织妇女和残疾人培训,从开办民间手工刺绣坊到开办公司生产销售,包花兰一步步把原始手工刺绣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让刺绣这种古老而美好的手工刺绣在这一地区得以延续,更让刺绣产业成为了带动一方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她是残疾人自立自强创业奋斗的典范,更是广大妇女建功立业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