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兰州市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降至30%以内

时间:2017-07-14

我市制定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

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降至30%以内

□资料照片

  日前,兰州市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兰州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实施方案》,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及习近平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卫生与健康领域各项工作,提升全市卫生与健康工作水平,推进健康兰州建设,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实施方案》既定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我市将基本建立优质高效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等健康服务。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30%以内。健康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得到治理,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城乡人群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5岁。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保健、食品有效融合,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到2020年,全市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亿元。

  政策解读

  优化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优化市(区)医疗资源。按照“增加数量、盘活存量,优化配置、提质增效”的思路,结合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现状和群众就医需求,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市级综合医院集团发展、专科医院特色发展,近郊四区现有综合性医院通过改制、整体托管、医联体等方式并入市级医院,打造以市一院、市二院为核心的两个医疗集团,床位达到1500张以上。

  促进全民公共卫生服务

  加快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市、县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监督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上基本设置标准,合理核定人员编制,配置必须的设备装备,到2020年,市、县(区)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人员配备、装备设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实现信息共享、防治结合。谋划建设集健康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健康体检中心,促进群众健康体检常态化。

  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抓好市级医院能力建设。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利用市级医院现有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用3年时间完成消化内镜、眼科、肝胆胰外科、肝病、精神卫生、中藏医、妇科、新生儿科、口腔、传染病10个市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努力将这些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做强做大,成为拉动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新动力。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市、县、乡妇幼保健工作网络,重点加强产科和儿科建设,2017年底,市级和各县区建成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引进和培养一批产科儿科医生,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整合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职能,按标准配置人员和设备。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产科床位数增加到0.2张,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继续实施母婴安全计划,严格落实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城乡群众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

  重视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做好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核定工作。按照国家和省上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要求,合理核定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总量,初步解决编制不足问题。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70%。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深化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落实政府的保障责任,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基本路径,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理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实行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合理下放内部分配权、岗位设置权、人事管理权,落实公立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推进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推进多点执业制度改革,引导激励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完善合理流动机制。

  建设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行动。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健康医疗服务的促进和推动作用。2017年启动妇幼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养结合信息平台、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一期项目,初步实现卫生计生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完善与省级层面和市大数据中心的信息对接,2020年前实现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规范应用,人人享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加快完善健康保障体系

  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个统一”。加快整合基本医保管理机构,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满足群众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完善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逐步提高筹资标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不断扩大覆盖面,落实对困难群体的参保补助政策,参保率巩固在98%以上。

  普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普及市民健康教育。加强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建设,落实办公场所、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健康教育网络,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市、县(区)广播电视和报刊开设健康教育专栏,每周至少播出(刊登)1期;在城市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定期播放健康知识宣传片;在城市社区、农村大力实施健康文化墙建设,举办健康沙龙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活动,让健康知识植入人心,引导市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

  加快推进健康环境建设

  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行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理,覆盖75%以上的食品经营市场、90%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和90%以上的食品类别。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入市食用农产品全部纳入监管,大中型农贸市场和大型商场超市建立起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等级、“外置化”、“负面清单”等管理覆盖率达到100%,“阳光操作”、“透明车间”、“明厨亮灶”等覆盖率达到100%,食品仓储具备“阳光仓储”条件的,要积极推进落实“阳光仓储”。全市食品商场超市、批发企业100%加入和应用电子追溯监管平台,其他经营者要落实进货查验义务和索取“电子一票通”台账。

  大力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在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健康服务模式,多渠道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到2020年,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健康体检、健康咨询、体育健身、保健旅游、健康养生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立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实现健康服务业增加值100亿元,健康服务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占全市三产增加值比重达到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28%,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实力位于全省前列。

  • 上一篇:甘肃省征集舞台剧本评审结果揭晓
  • 下一篇:兰州市食药监局:高温天气谨防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