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全域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我市着力构建全域人才高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颜晨
奋进的兰州,求贤若渴;发展的兰州,海纳百川。去年以来,兰州市树立“全域人才观”理念,立足省会城市人才制高点和集聚区优势,围绕服务全域人才,不断构建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为推动兰州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努力打造区域化人才发展的“新生态”。
强化政治引领:强化全域人才助推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今,在兰州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征程上,全域人才正站在助推经济发展最前沿,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澎湃动能。
创新工作思路谋发展,我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明确提出“全域人才”理念,将兰州区域内的中央和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统一纳入服务保障范围。2018年与兰州大学签署共建协议,将学校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在榆中县建设“生态创新城”,打造城市副中心,为驻地高校提供全方位服务,安排兰州大学5名干部在兰州市挂任县处级职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紧扣中心大局凝共识,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为主题,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邀请在兰“万人计划”专家、省优专家、省市领军人才等60余人赴延安举办专题研修班,促进了省市人才交流互动,受到了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的肯定。
立足提升水平抓普查,组织开展全域人才统计调查,将调查范围延伸到兰州市辖区内的行政、事业、企业法人单位和农村经济组织,为省市人才战略决策、政策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注重制度创新:打造全域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体制机制的竞争。我市坚持政策先行,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政策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营造有利于全域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
打好优惠政策组合拳。我市制定《关于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兰州市人才发展的主导方向。制定7个配套办法,破除户籍、住房等限制因素,通过项目扶持、税收减免、服务保障等优惠政策组合拳,使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的机制更加完善。
探索院地合作新机制。出台《在兰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支持兰州市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1个、企业研发机构20个,助力“智慧兰州”建设,兰州航天航空、冰川冻土、沙漠治理等领域研究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赴西北师范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送政策送服务,对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协调解决,为在兰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提供80套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统筹使用。
激活全域人才“双创”活力。每年列支4000万元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对优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分别给予20至200万元扶持。2018年扶持项目178个,中央、省属单位入围项目69个,占38%,中央、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参与项目研发人员超过70%,形成了全域人才的有机融合。
其中,重点扶持的兰州大学“基于功能化天然介孔材料的一体化水处理工艺研究”项目,预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国产重离子加速器治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立项支持100万元,将建成国内第一支重离子等射线治疗肿瘤科技创新团队及国内首个重离子治癌示范医院。近五年来,已累计投入1.9亿元,扶持项目442个,带动研发投入21.8亿元,实现销售额69.7亿元,实现利税10.88亿元。
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发挥夕阳红专家团队作用,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在兰建立诊疗分中心,成立甘肃心血管病研究所,兰大二院依托该所申报11项科研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面积7.65万平方米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初步构建了全省人力资源综合性、专业化市场格局。
发挥功能优势:确保全域人才引进用好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的服务保障、叠加的利好政策,体现着兰州求贤若渴的态度。在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下,在兰州海纳百川的十足诚意之下,来自大江南北的各方英才正在向兰州这个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汇涌而来。
用好高端人才“智囊团”。2018年7月,我市联合兰州大学、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会举办兰州自主创新高峰论坛,邀请20多位院士和一批顶尖专家学者共商创新驱动大计,进行产业化对接。联系欧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知识产权专家余翔,对接甘肃省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助推省地共建知识产权领域平台发展,实现了高端智力资源共享共用。
构建产业集聚“强磁场”。打破省市管理界限,为在兰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牵线搭桥、主动服务,2018年新建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引进联系院士10名、专家38名。依托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国家实验室,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稀土功能材料、生命科学技术、金属纳米材料、新能源等4个产业研究院。
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出台《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对人才的吸附作用逐步显现。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前200强榜单,兰州市位列第91,在中国排名第19。日前,《人民日报》对兰州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发动人才引进“直通车”。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市委统一牵头组织赴国内一流大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全面联系服务中国农科院畜牧兽药研究所等中央省属在兰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引才平台。建立人才储备中心,设立100多名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打破教师招聘固定模式,创新实施“同工同酬同待遇”教师招聘,聘用教师1149人,有效破解“大班额”、教师编制严重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