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加速优秀人才集聚
——我市大力开展柔性引才工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颜晨
近年来,兰州市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工作机制,突破人才的地域、户籍、身份等限制,在不改变与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用人单位通过签订协议,以特聘兼职的方式,聘请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技术顾问、特聘专家等开展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建机制搭平台:“良木”引得凤来栖
“兰州市要尽快对马铃薯产业定位作出中长期规划,并对企业从外省调入种薯要加强监管,尽可能减少从外地调入种薯;必须做好检测工作,防止检疫对象和土传病害破坏优质基地,对产业造成严重影响……”近日,广西薯类岗位专家郑虚博士来到榆中县和永登县,为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2019年,市农业农村局按照“精准引才”的要求,柔性引进了5名国内马铃薯高层次专家,其中国家马铃薯首席科学家1名、南方冬作区岗位专家3名、省内专家1名,重点是指导兰州市制定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市马铃薯主产区种植者、合作社和企业搞好全方位服务,推动全市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如何结合市情,加快建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体制机制,是当前兰州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建立机制,优化环境政策。我市坚持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建立健全柔性引才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兰州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从引进条件、工作方式、管理服务、优惠待遇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支持、鼓励用人单位采取聘用制、雇员制、助理制等形式开展智力引进,通过兼职、讲学、科研攻关与技术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来兰工作,营造人才交流自由、资源高度共享的良好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等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从全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资金中列支柔性引才工作经费,为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近年来,兰州市从海外及国内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柔性引才达375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搭建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进一步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打造了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兰州3D打印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生物化工孵化器暨大学生创业园、丝路电商产业园等优质平台,全力支持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和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和自主创业。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448个,兰州高新区积极打造高新技术创新园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经济区着力打造科技创业孵化大厦,特别是高新区创办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引进入驻留学人员创办企业115户、各类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137人,其中,窦剑文博士创办的海默科技成功上市,车团结博士创办的百源基因、田凌博士创办的海创新能源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抓项目优服务:聚才汇智促发展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我市坚持项目引领,全力招才引智,以项目为载体招才引智,创新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项目+人才”科技资源配置模式,通过招商、项目合作等方式,采取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合作经营、聘请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实现人才与项目的同步引进。同时,制定出台《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门设立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专项资金,对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资助,有力支持了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招才引智和成果转化“双丰收”。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秉持着这样的工作理念,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坚持积极创新方式,拓宽引才渠道,人才发展结出累累硕果。市卫健委牵头市属各医疗单位分别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瑞典达卡罗琳医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哈维德夫医院、日本秋田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佑安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邀请协作医疗卫生单位专家人才来兰进行讲学、业务指导、疑难病例会诊、短期培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共同承担项目申报及课题研究58项,开展各类讲座280余次,主刀手术1000余台,疑难病例会诊800余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接合作,实现互促双赢。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院地人才合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研政产合作促进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鼓励和资助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通过合作项目、共建实验室、开展多种研究合作等形式进行科技人才培养,集聚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与中科院、中科院近物所、瑞典隆德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家科研院所和40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主导作用,促使一批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与此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研政产合作项目和成果转化,对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技术攻关,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申报专利等分别给予20万元以上的支持,促进了科技、人才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地方与高校的互促双赢。
提升服务,优化创业环境。用人单位与柔性引进人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对人才的来兰工作情况、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成效等如实记录,作为使用、鉴定、奖励、评选的依据。由市委人才办向引进人才颁发聘任证,建立人才档案,兑现工作补贴、差旅补贴共700余万元。形成“1+9”政策保障体系,设立“一站式”服务通道,明确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扶持激励、保险医疗、住房保障、配偶子女安置等方面可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待遇。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专家制度,领导干部定期深入人才中间,倾听心声,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决后顾之忧,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