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舞台艺术】儿童剧《老鼠嫁女》中的非遗元素

时间:2021-03-03

【舞台艺术】

儿童剧《老鼠嫁女》中的非遗元素

《老鼠嫁女》剧照

《老鼠嫁女》剧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

“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家里办喜事,有个女儿要出嫁……”

老鼠嫁女,那是许多成年人小时候听老人们一遍遍讲述过的民间故事。

当民俗故事搬上舞台,成为一部融合了戏曲、民乐以及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儿童剧,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会“变身”成怎样呢?演员们一招一式展现的是京剧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身段、吹着唢呐演奏的是豫剧《抬花轿》等曲目,整个舞台被庆阳的剪纸艺术装饰得喜气洋洋……

小故事里的大寓意

正月里,年味正浓的时候,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迎新春文艺演出”活动拉开了帷幕,活动从大年初二开始,以“送文化、送演艺”的形式,打造为期14天共计20场文艺惠民演出活动,其中由甘肃演艺集团话剧院(甘肃儿童剧院)创排的创新融合儿童剧《老鼠嫁女》连演6场,让小朋友们连呼好看。

大年初六下午,阳光明媚,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位于酒泉路的甘话60剧场门前排着长队,有大人领着娃娃的、有小伙伴们相约而来的……慕名而来的观众正在排队入场,共同期待着一场好戏的上演。

“老鼠嫁女”选取了人们熟知的一个民间故事:老鼠爸爸想要把女儿嫁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但是,谁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呢?是太阳?是云?还是风?是墙?太阳看似强大,但是乌云一遮,太阳的光芒就瞬间消失;乌云看似厉害,可是风一吹,乌云就被吹散了;风很厉害,但是被墙牢牢地阻隔在外面;墙看似很坚固,但是也防不住会打洞的老鼠……最终,老鼠们恍然大悟,原来最伟大的其实是自己!鼠爸爸开心得不得了,决定把女儿嫁给隔壁英俊的鼠小弟,鼠小弟欢天喜地地迎娶了貌美如花的鼠小妹。

不难看出,在《老鼠嫁女》这个民间故事里,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解读。故事也阐述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再伟大的人都会有缺点,不用盲目地崇拜别人,相信自己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这也是《老鼠嫁女》这个小故事的丰富寓意。

看完演出的小朋友们欢笑着走出剧场,三五成群地热烈讨论着:谁最强啊?自己最强!

儿童剧的创新探索

《老鼠嫁女》特邀济南儿艺青年导演于杨执导,由甘肃省话剧院(甘肃儿童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主演。

全剧没有语言表达,全靠演员们的肢体动作来传递故事情节、内心活动等。通过演员们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等,将角色的心理活动外化至观众眼前。演出中演员与小朋友的互动环节,则将舞台延伸到了观众席,增强了小观众们的参与感,不再是“你演我看”,而是邀你一起来参演!

“鼠爸爸”的扮演者,甘肃演艺集团话剧院(甘肃儿童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初俊说,第一次尝试这种形式的演出,由于没有一句台词,对演员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了。如何用肢体语言使观众理解剧情、融入剧情,是最大的难题。剧团为此专门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甘肃省京剧院的孟庆波,给演员们培训戏剧表演的“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

《老鼠嫁女》执行导演赵敏捷说:“我们加强了对演员的培训力度,专门制定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包括舞台感的把握技巧、肢体语言的表达技巧、面部表情管理技巧等内容,使演员能够生动形象地表演出作品中角色的心理变化。”

《老鼠嫁女》在创作观念上的突破创新,带来甘肃原创儿童剧的新气象、新探索。

非遗元素的融合传承

《老鼠嫁女》吸纳了京剧、地方戏曲诸多元素,同时巧用传统民族乐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中国元素”,使舞台呈现更富趣味性。

“一部优秀的儿童艺术作品,也许会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影响。一部优秀的儿童艺术作品,远比刻板的说教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因此对孩子们的影响,也就更为有效和深远。”甘肃演艺集团话剧院艺术总监、甘肃儿童剧院副院长郁海滨说。“目前我们儿童剧院已经演出过《阿拉丁与神灯》《小猪快跑》《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小蝌蚪找妈妈》《白雪公主》《小吉普·变变变》等7部儿童剧,许多剧目上演时,曾经一票难求。在获得许多好评的同时,也为甘肃儿童剧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此次《老鼠嫁女》这部融合创新剧,吸收了大量非遗元素,比如年画、剪纸、皮影、风筝、庆阳香包,以及戏曲、舞狮、秧歌、民乐等元素。当老鼠们舞起狮子吓退猫,扭着秧歌吹着唢呐迎亲时,令现场的大小观众笑声连连……这些文化符号,巧妙与故事情节相融,有趣且有益。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故事里,都蕴含着智慧和力量,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

“小而美好”的儿童剧《老鼠嫁女》,正是将这样一个蕴含丰富的故事讲给了孩子们听。在这个春意渐浓的时节里,映入孩子的眼、走进孩子的心。

(本文图片作者:郁婕)

  • 上一篇:甘肃省调整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及服务范围 3家医院获得OPO资质
  • 下一篇:【文化掠影】博物馆牛年“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