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村镇莲花村农户在将牛大力幼苗转移栽种。谭文强 摄
■ 本报记者/姚寿高 见习记者/王 静 陈思捷 通讯员/张文秀
前不久,连续几天的暴雨,将阳西县织镇牛岭村的坡地冲刷得沟壑纵横,但坡地上180多亩牛大力苗却生机勃勃,没有受到暴雨的影响。贫困户邓家亮正撸着袖子,在牛大力地里熟练地除草。“扶贫项目建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真心感谢驻村工作组。”50岁的邓家亮是牛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在牛大力种植基地干活,月收入2800元。
新一轮脱贫攻坚以来,阳西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准、实”二字,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基本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扶贫格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
科学布局:
抓住产业脱贫“牛鼻子”
“没有产业支撑,群众脱贫就是空中楼阁。”市委常委、阳西县委书记陈启蒙表示,新时期脱贫攻坚和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开展以来,阳西县结合自身实际,紧紧抓住产业脱贫致富“牛鼻子”,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有了更多保障。
2016年以来,阳西县各镇、村和帮扶单位立足镇情、村情,严格按照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全面核准扶贫对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库。在此基础上,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户施策”的要求,精准制定规划和措施,全面启动特色产业扶贫、劳动技能培训、光伏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
同时,大力实施产业带动战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高效农作物,精准实施了牛大力、果蔬、火龙果种植基地以及光伏发电、种养殖业等一大批有带动力、有经济效益的帮扶项目,不断把贫困村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能力,不断拓宽贫困群众致富门路。
创新模式:
探索因地制宜“新路子”
在程村镇800亩牛大力种植基地,一株株牛大力长势喜人;在儒洞镇长角水库光伏扶贫发电站,一排排光伏发电板蔚为壮观;在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700多亩连片的番薯种植基地已进入收获期……近两年来,阳西县创新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阳西县自然条件良好,非常适合牛大力的种植。去年,阳西县通过整合珠海市和横琴新区对口帮扶9条省定贫困村的自筹资金,投入974万元与阳江市宏伟农业有限公司合作,采取“贫困户+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公司”的模式,建设牛大力种植基地1100多亩。该项目为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50余个,帮助9条贫困村300多户贫困户1024人平均每人每年保底增收1600元。
儒洞镇长角水库水面资源丰富,阳西县与省粤电集团合作,建设总投资8.6亿元100兆瓦的广东粤电阳西双鱼(长角水库)光伏扶贫项目。同时,该县统筹相关帮扶资金6938万元,入股光伏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长达25年的稳定资产收益,走出了一条“光伏发电+贫困户”的绿色扶贫之路。
果蔬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基地、南药种植基地……随着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阳西贫困群众将获得更多稳定可持续的收入,获得感和幸福感将进一步增强。据统计,目前该县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就业帮扶项目达770多个。
精准发力:
合力攻坚拔掉“穷根子”
近日,在儒洞镇寿场村火龙果园内,63岁的贫困户卢和联正顶着烈日挥舞锄头,汗流浃背地给果苗除草施肥。他说,以前和妻子在外打零工,由于缺乏技能,年龄又越来越大,月收入不到2000元。去年6月,驻村干部推荐他到火龙果园务工。“收入比以前高,工作轻松离家近,我很满意。”卢和联高兴地说。
在阳西县,像卢和联这样受惠于产业扶贫政策的贫困户不在少数。据统计,近两年来,该县培训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5087人次,就业转移2315人,其中聘请贫困户担任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就有120多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稳定持续的收入。
近年来,阳西县以珠海对口帮扶为契机,充分发挥民政、教育、住建、人社等职能部门作用,狠抓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形成了攻坚“拔穷根”的强大合力。同时,该县制定了精准扶贫资金筹集和使用监管办法,规范项目审批、资金拨付、验收监管、绩效评估等流程,强化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发力精准。目前,该县共筹集扶贫开发资金约1.45亿元,已拨付到镇和有关贫困村扶贫开发资金1.44亿元,超过筹集总资金的99%。
“在家门口就有收入,遇到困难还有救助。”贫困户邓家亮说,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给他的帮助。据统计,两年来,该县实现脱贫贫困户6045户,脱贫人口9817人。去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612元,15个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