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台高度自动化设备运行,薄如蝉翼的铜箔闪烁着光泽,成卷的铜箔成品等待检测。从山区出发,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性能铜箔将走进比亚迪、新能源(ATL)等知名的锂电池生产厂家。
10多年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国内首家进入资本市场的铜箔专业生产企业,从完全依赖外国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改良设备,再到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嘉元科技正是通过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动能。
以嘉元科技为代表,梅州市工业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技术改造的氛围渐浓。工业技术改造是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大抓手之一,梅州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近日,梅州印发《梅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鼓励、支持、引导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1 企业迎来“技改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的嘉元科技,已成为国内锂电铜箔产能第二大的专业制造厂家,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去年嘉元科技实现产值超6亿元,各项指标连续三年实现30%以上的高速增长。”嘉元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正在实施投资7.2亿元、分三期建设的年新增1.5万吨高性能铜箔技改项目。项目完工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0亿元、利润2亿元和上缴税收1.2亿元以上。
实体经济是根基,创新驱动是核心。从当前的企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改造正推动梅州市制造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像嘉元科技一样,梅州市不少工业企业希望通过技术改造来谋发展、促转型。
传统制造业正在迎来巨变。梅州伊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去年投入800多万元,安装了自动装箱机及码垛机,实现了后段包装的自动化改造;丰顺县培英电声有限公司完成“汽车影音智能化生产示范技术改造项目”;宝丰陶瓷增强主产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融合能力……
“技改热潮在兴起。”梅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市把工业技术改造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此,梅州积极探索,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政策。
近年来,梅州市不断加码,通过实施园区提质增效、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民经26条”、创新发展“八大抓手”等系列政策措施,激活工业存量,做实工业增量,实现企业规模与效益双“倍增”。
数据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梅州近年来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加速。2014年完成工业投资增长54.8%,技改投资增长58.7%,2015年完成工业投资208.84亿元,增长59.8%,增速全省第一;技改投资98.77亿元,增长90.3%,创下十年来的新高。
当前,制造业正由资源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向高端制造“转型”。技术改造是一种有效的增量投入,目的是引导存量调整,减少产能过剩,有效降低成本,扶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
“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梅州市经济观察人士指出,梅州优势传统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品牌不亮;群龙无首,产业集聚度不高;贴牌生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工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集聚发展,是必由之路”。
记者走访获悉,《方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而制定,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政府积极作用,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工业存量,以提质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绿色发展等为主攻方向,推动现有产业实施全方位技改。
2“旧家底”改出新效益
与过去忙碌的景象相比,丰顺县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安静了许多。一台台自动化设备冲压、打模,一个个扬声器支架模具快速成型。在自动化焊接车间,产品精度控制在0.01毫米范围内。
“去年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就投入过百万。”丰顺泰昌电声厂厂长徐易说,以往的冲压机需要人工填料、冲压,现在只需输入生产数据即可自动填料,一个人可管理6台机器,生产效率提升超过70%。
从小作坊到“机器人”,电声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目前,丰顺县运用智能化装备的企业约20家。依托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丰顺电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值从2010年的35亿元,到2016年92亿元,再到去年突破百亿大关,成为梅州市首个县级百亿产业。
相关专家表示,技术改造不仅有助于企业缓解技工短缺的困境、应对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同时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生产的标准化要求,创造更大的产能,有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土地、环境承载能力等问题。
目前,梅州市的工业结构仍是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产业链短,结构有待优化。从六大支柱产业而言,烟草行业受到政策严格控制。电力、建材、矿产加工等产业均属资源依赖型产业,产业关联度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不强,难以支撑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行业人士建议,要妥善处理好“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关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根据《方案》,梅州市突出激活存量与做实增量相结合,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相结合,创新驱动和新旧动能转换相结合。从今年起至2020年,梅州市力争每年引导超过100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5%左右,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55亿元以上。
梅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着力引导企业重点投向消耗低、用地少、效益高的优质项目,突出支持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建材、电声、汽车零部件、矿产、陶瓷、机电、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应用信息化等先进适用技术升级改造,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路板、新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扩大技术改造投资。
智能化成为一大亮点。梅州市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等为主攻方向,推动现有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支持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开展智能工厂培育试点。至2020年末,累计新增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企业15家。
同时,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至2020年实现40%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围绕高端电路板、新材料、电声、机电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梅州将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规模与效益倍增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将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发挥梅州工业设计中心作用,大力推动工业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工作。
3 精准施策瞄准“五大服务”
近年来,依托政策的引导扶持,传统产业机电制造业整合资源,加快行业重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产值成功突破了百亿大关。从2013年57.94亿元到2016年113.94亿元,产业总值几乎翻一番。
由此可见,政策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记者梳理发现,《方案》从加强财政支持、扩大实施技术改造事后奖补受惠面、强化金融服务、加强用地保障、鼓励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五方面发力。
翻开《方案》,今年至2020年,梅州将整合省、市扶持企业技术改造财政专项资金,主要采用股权投资、事后奖补等方式,重点支持设备更新与智能化改造、企业“小升规”和倍增计划试点企业扩产增效。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风险补偿资金、倍增计划试点企业扩产增效、企业“小升规”等专题。
在支持企业设备更新上,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设备更新项目,按其新设备购置额的20%以内给予奖补。对企业购买具有三轴及三轴以上可重复编程的机器人的,按机器人实际购置金额的30%以内给予奖补。在“小升规”专题中,鼓励小规模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对首次达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梅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还将技术改造普惠性事后奖补政策享受范围放宽到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融资难是许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方案》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与金融主管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制造业信贷占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推进政银企深化合作,将技术改造风险补偿资金扩大至5000万元;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推进金融机构、企业的信息互通。
《方案》指出,各县(市、区)应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应充分保障工业用地供给,优先安排支持优质工业技改项目。鼓励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按照市已出台的政策给予补贴。
工作目标
从2018年起,梅州市力争再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2018—2020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5%左右,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55亿元以上,引导超过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2018年引导超过1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1亿元,同比增长5%。
●2019年引导超过1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5%。
●2020年引导超过1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9亿元,同比增长5%。
记者观察
发挥技改杠杆作用
激发工业发展活力
当前,全国工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传统行业普遍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市场价格下跌、经营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多等问题,下行压力加大。发展出路在于加速转型升级,梅州市在此时出台了《方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正是抓准了“牛鼻子”。
工业技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效率、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传统行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从而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同时,技改投资还能改善供给调结构、扩大需求稳增长,可谓是一举两得。
作为欠发达地区,梅州市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记者走访发现,此次《方案》受到了诸多关注,多方人士表示,梅州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在“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下,梅州主动求变,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工业存量,技改作为一根十分有效的杠杆,在拉动创新、催生工业活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近年来,梅州市创新发展的视野更宽、路子更广,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民经26条”、创新发展“八大抓手”等政策相继出台,坚定了企业加快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认为,要将技改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设备更新升级、技术改造进步,前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这种投资是很多企业所无法负担的,需要政府扶持。但扶持技改,并不是单纯地“摊大饼”,而是要追求精准、有效,确保前期的投入能够取得理想的回报。
早在2014年,广东就在全国率先编发了首个省级技改指导目录,明确了重点支持范围,同时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对于职能部门而言,应当强化服务导向,找准政策的切合点,尽心尽力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让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加快发展,将政策动力转化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同时,梅州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坚持壮大骨干企业与发展中小微企业相结合,促进技术改造由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服务等领域全流程改造转变,由企业改造向产业链改造转变。
技术改造看似前期投入巨大,所取得的效益却是倍数增长。如今,工业技改已经成为支撑工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梅州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凤凰涅槃,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