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迎来国家“双一流”大学。经过两年筹建,6月12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面启动建设。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是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布局的重要一环,位于光明新区公常路以北的深圳光明和东莞黄江交界处,主要规划建设满足“医、工、理、文”四大学科群办学基本条件的基础设施,将结合深圳的优势与需求重点布局医科和新工科。深圳校区一期建设129万平方米,2021年6月全部交付,将可容纳2万余人在此求学深造,其中本科生12000人,研究生8000人。
“中大帮深圳办医院,深圳帮中大办工科”
2015年,中山大学确定到深圳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形成“三校区五校园”格局,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这个格局跟当前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三个最重要的增长极不谋而合,这三个增长极分别是广佛、港深和珠澳,不同校区的侧重点不同。
深圳校区将构建起覆盖医学、工学、理学、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但与广州校区、珠海校区不同,深圳校区重点布局“新工科”(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和医科学院及专业,以此服务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借助深圳创新产业发展的优势,帮助中大快速提升工科发展的水平,而这也将对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引领型发展起到更大的支撑服务作用。
目前,中山大学在深圳校区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医学院共9个学院。
“中大帮深圳办高水平医院,深圳帮中大办高水平工科。将来中大文理医工都会是一流的。”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说,坚持综合性研究型办学是一流大学的普遍规律,中大文理学科实力雄厚,医科发展有优势,工科目前发展不足。因此,深圳校区布局8个医科和新工科学院,其中新工科发展对中大一流大学的建设非常关键。
“深圳在创新驱动方面走在国内外前列,在深圳建设新兴工科有地缘之利。而中山大学的医科一直是精英教育,办学质量很高,在深圳发展医科,可以更好地适应深圳这座世界级特大型城市的需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
中山大学医学院是深圳校区首个建设与招生的学院,2016年8月正式成立,当年已开始本科生招生,2017年招收首届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罗俊表示,中大承诺要在深圳建设三家高水平附属医院,把中大医科的优势和传统带到深圳去,办最好的医学院,培养更多优秀医学科研和临床人才,让深圳市民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和第八医院已正常运营。
去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一般来说,新校区的院系和学科对大学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的贡献,10年左右就能明显发挥作用,到2035年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陈春声表示。
补齐教育短板202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市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面启动建设,意味着深圳在新的起点上建设高水平大学、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有了新进展、新气象、新突破,深圳必须把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机制,加快补齐深圳高等教育的短板。
记者在启动仪式上获悉,未来10年深圳计划投入超过1500亿元办更多的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深圳的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在校学生超过25万人,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强市之一。
与旧金山相邻的帕拉阿图市,从一个农业区转型为高科技产业密集的世界科技重镇“硅谷”,与世界顶级名校斯坦福大学的人才辐射效应不无关系。南科大校长陈十一曾用这样的例子讲述大学对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发展动力的关系。
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深圳正在努力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为深圳增强源头创新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推动和支撑。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迎来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2012年后,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共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招生。
引入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是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9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迎来首批113名本科新生。此外,深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名校签署合作文件,共建深圳校区,并加快推进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
在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同时,深圳也在努力高起点筹建本土高校。深圳技术大学(筹)是深圳“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一所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去年9月,学校依托深圳大学应用类专业,已实现首批招收226名学生。
此外,深圳还将选择特色化、国际化、专业化路径,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建设“小而精”特色学院,突出需求导向、专业导向、开放导向,嫁接国际一流高等教育资源。种种举措都将加速深圳源头创新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