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缓缓倾倒,只有手指长的鱼苗“宝宝”欢快地跳跃起来,离开陆地重新回到海洋的怀抱。在珠三角各地以及港澳地区参与增殖放流活动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共计123万尾黄鳍鲷、608万尾黑鲷的海水鱼苗被放流到伶仃洋中。这是6月12日发生在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的一幕。
当天,2018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珠海举行。今年广东省的海洋日活动以“奋进新时代、扬帆大湾区”为主题,旨在加强粤港澳海洋事业合作,推动广东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港珠澳大桥已具备通车条件的当前,“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也宣告成为现实,为今后更加科学环保地探索海洋事业积累了经验。
珠海是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因海而名,向海而兴。随着海洋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珠海一方面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措施,严控污染源,整治修复海岸环境;另一方面也在更加科学集约地利用海洋资源,努力实现既保护好海洋环境,同时也能发挥海洋资源的经济效益,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1 海洋现状
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仍待改善
此次海洋日活动按照自然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澳门特别行政区海事与水务局联合主办。
在野狸岛上,以珠海地标性建筑“日月贝”为背景,海洋宣传日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行。“当前,各方要共同努力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注重总量控制、科学配置、集约利用、分类保护、整治修复、有效监督、永续发展,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钱宏林在致辞中指出。
当天,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还正式发布了《2017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和《2017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根据公报,2017年,全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全年近岸海域水质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为81.5%,海洋生物多样性基本稳定,陆源排污压力依然较大。
从2017年广东省近岸海域水质图可以看出,劣四类标准的海水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海域,相比2016年,无机氮平均含量略有升高。具体到珠海近岸海域和海湾水质,万山群岛海域总体保持优良,春夏季局部出现劣四类,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而内伶仃岛至三角岛海域、横琴岛至高栏列岛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变化不明显,总体上呈现局部劣四类,主要超标因子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在市政污水入口排污口监测方面,珠海市污水排放口(吉大)则出现总磷超标的情况。
关于海洋垃圾的报告中,珠海金沙滩被监测出存在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快餐盒和木块等海滩垃圾。而在对三灶岛长沙湾海域的监测中则发现海面漂浮垃圾相对较少。在珠海桂山港海水网箱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被评为较好,一般能满足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
针对上述情况,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促进珠海市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切实履行海域保护法定职责,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市作出更大的努力。
《环境公报》还提到,当前,珠海横琴新区等5个国际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方面作出了示范,创新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如横琴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试点项目一期正式开工,推动35公里海堤生态化处理项目建设。此外,在珠海庙湾岛海域开展的海洋牧场建设也在推进中,支撑了渔民产业转型,促进了渔民增产增收,促进了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海而名,向海而兴。作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海聚集了发展海洋经济所需的宝贵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海洋正是珠海发展的优势和资源所在。珠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庆利表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珠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珠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将继续推动海洋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
2 环境保护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目击频次增加
当前,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压力来自于陆地,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加,作为沿海城市的珠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为此,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把海陆联动作为当前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方式,推进入海排污口摸排整治。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和相关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环境等违法行为。
去年以来,结合现场排查和卫星照片分析,珠海已完成入海排污口调查、摸底工作。经初步确认,该市共编号有19个入海排污口,其中2个为非法入海排污口,4个为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并针对6个排污口制定了清理整治方案。同时,珠海还对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开展常规及监督监测工作。
此外,保护海洋物种的多样性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今年是“国际珊瑚年”,为了广泛推动关于珊瑚礁生态价值和意义的科学普及,海洋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来自珠海三中的学生代表宣读了“守护珊瑚、保护海洋”倡议书。
“珊瑚虽然并不生长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手边小事,保护环境,守护珊瑚。在此,我们郑重承诺,并发出倡议,从自身做起,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向海洋丢弃废物,为珊瑚创造良好生存环境……”学生代表叶家诚简短而有力的倡议博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提到海洋生物,珠海市民可能对被称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更为熟悉。近年来,珠海海域上,白海豚翻跃出海面、结伴嬉戏的画面不时出现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中。
从这一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喜变化:2017年保护区管理局总共出海监测海豚71天次,监测时间351小时,总航程约7000公里,监测范围从内伶仃岛以南到江门大襟岛以西。目击中华白海豚380群次,共2180头次,目击频次达到6.141头次/小时。珠江口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字数据库新增234头,累计已识别海豚2367头。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外界一度担忧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如今,港珠澳大桥已具备通车条件,成功实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这也是我们既要经济发展,也要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个缩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3 海洋经济
“水下森林”助渔业增产增收
海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为抢抓机遇,去年,全国首家省级海洋创新联盟——广东海洋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为获得2017年广东省海洋创新与发展十大科技进展的单位进行了颁奖。
据介绍,接下来,省海洋与渔业厅将继续以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业等六大海洋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而在珠海,海洋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也颇受瞩目。今年3月,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由云洲智能研发生产的56条无人艇快速集结,完成了协同避障和群体自愈容错控制等多项测试科目。2月,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无人船海上测试场。
以云洲为代表的无人船及其相关产业只是其中一角,将视野扩大到整个珠海海洋产业,这里已成为门类较为齐全的沿海地级市,主要海洋产业涵盖十大类别,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等。
为力促特色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珠海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珠海市促进特色海洋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指导性文件,编制完成《珠海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珠海市特色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进一步明确海洋工作方向和目标。
作为珠海海洋经济的代表产业之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列为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在珠海西部,中海福陆、三一重工、太平洋海工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正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送海上钻井平台、深海钢管、码头装备等产品。
面向大海,传统的渔业也在发生着变化。去年,珠海市启动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首批资金3250万元的实施方案,计划建设1座人工鱼礁区,投放礁体6.27万立方米,种植增殖海藻200亩等。
人工鱼礁建设工程是20世纪兴起的海洋渔业生态工程之一,被誉为“水下森林”,是海洋牧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市已陆续在万山海域外伶仃、竹洲—横洲、庙湾、小万山、大蜘洲等海域建成六大人工鱼礁礁区。为增强人工鱼礁效果,珠海还先后在投放鱼礁区海域放流鲷科鱼类,投放巴非蛤种苗等。
同时,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也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长期工作。据统计,自2012年至2017年,政府和企业共投入资金1622.8万元,放流鱼虾贝48897.68万尾。调查显示,系列举措之下珠海海洋生态明显修复,人工鱼礁礁区附近渔获明显增多,渔民实现增产增收。
下一步,为促进珠海市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建设海洋强市,市海洋农业与水务局将抓紧组织实施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方案,加快推动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同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技术成果转化。
●南方日报记者 董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