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9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课题评审工作在北京开展。18日下午,佛山以“制造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为课题,参与了评审答辩。这意味着,示范区创建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制造业是佛山的立市之本。在全市450多万流动人口中,产业工人占大多数,正是他们支撑起了佛山这座制造业城市的发展。
为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自2015年8月取得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佛山聚焦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了大量调研走访,形成了近7万字的调研报告。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探索创新,成效显著。就在今年5月,《关于加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印发并出台,开佛山之先河。
据悉,示范区创建将于8月迎来终检。接下来,五区将持续开展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示范点建设,率先探索出台服务标准体系。同时,佛山还将修订扶持政策,以此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立足制造业大市
耗时一年研究服务供给现状
佛山是闻名全国的制造业大市,201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2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六。与此同时,佛山常住人口约766万人,以产业工人为主的“新市民”占了一半。
当前,佛山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主要抓手,全力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佛山社区和园区发展明显不平衡,产业工人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不充分较为普遍,这也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佛山市文广新局长陈新文表示,如何保障这一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满足其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是佛山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过去一年,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会等方式,佛山市文广新局联合南海区文体局、顺德区文体局、佛山高新区管委会、中山大学、南方日报社组成课题组在全市开展调研,最终形成总篇幅近7万字的《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研究》共分为三大报告,即总报告《制造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面向产业工人的佛山探索与实践》,以及《佛山高新区(狮山镇)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顺德村级工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两份子报告。
其中,总报告立足佛山市情,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和提升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深入研究探索符合制造业城市特征的代表性做法,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有益有效的决策参考,并转化为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制度设计。
总报告聚焦产业工人群体,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分为九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佛山产业工人群体特点及文化需求特征、佛山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的具体实践和特色做法、目前佛山面向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完善和提升佛山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等多方面。
为找准产业工人公共文化需求,调研期间,课题组共对全市五区32个镇街开展了问卷调查,在产业工人集聚区、产业园区、民营企业发放问卷7636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同时课题组重点走访了9个工业园区和10个企业,与园区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工会代表、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等开展座谈会5场,对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和研究。
两份子报告则围绕高新区、村级工业园这两大工业园区开展研究,并分级开展工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探索。
关注工业园区
产业工人文化需求为“三低两多”
调查发现,在学术研究方面,“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是不被关注的一个主题。而在实践过程中,工业园区也普遍存在园区文化治理缺位、文化精神缺失、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与产业工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较,供需矛盾突出。
那么,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何不同?首先两者的数量与质量不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明显多于、优于园区。这与地方政府关注点不同有关,也和空间特点不同相关。”同时,两者面向的人群不同。园区公共文化服务针对的是产业工人群体;社区则以居民为主。
此外,两者的服务需求不同。园区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配套较为缺乏,所以满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重点;社区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居民公共文化需求倾向个性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产品。
调查发现,佛山产业工人的文化需求呈“三低两多”特点,即城市文化认同度低、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活动参与度低,文化生活休闲娱乐居多,文化需求多元。
例如,在文化消费水平方面,《供给调查》结果显示,22.4%的产业工人用于文化消费占经济收入不足5%,40.0%的产业工人文化消费占经济收入的5%-10%。而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支出的11.4%。这表示,佛山大部分产业工人文化消费仍处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以下。
“因此,针对产业工人公共文化的制度设计研究要破题,必须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重社区、轻园区’的认识短板;二是解决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动力问题;三是解决庞大产业工人群体融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陈新文表示。
近年来,佛山重点从顶层设计、机制建设和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和提升佛山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早在2016年,佛山就将四个市直属一类文化事业单位——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艺术创作院打造为“文化中枢”,以“中枢”统筹协调、纽带联系联盟成员,激活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供给机制的多元化。目前已成立文化馆站联盟、美术馆联盟、阅读联盟、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四大联盟,有成员单位178家,开展活动超5000场。
今年5月,佛山印发并出台了《关于加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佛山首个关于特定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全市推进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时,佛山还以“党建引领,文群共建”机制建设形成政府“大文化”工作格局。目前,佛山市、区两级已经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市一级明确以推进产业工人文化节、志愿服务联合行动等作为2018年工作重点。
此外,佛山市公共文化设施联盟于2017年8月份成立,在设施设备、活动阵地、活动品牌、人才资源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了机制共建、阵地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创、人才共育的工作格局。
推动服务均等化
鼓励企业打造“一报两网三班四室”
2015年8月,佛山正式取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此后,佛山借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推动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提档升级。陈新文介绍,针对制造业城市特征,佛山将从七大方面完善与提升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首先,佛山将以“圈层模式”推动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网络发展。目前,在建设“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基础上,佛山正探索构建“企业内——产业园区——镇街”三层式圈层服务设施网络,强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同时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解决园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问题,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市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具体而言,针对企业内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佛山将鼓励企业建立“一报两网三班四室”的文化产品供给线,即扶持一份内报(刊),办好企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组织歌舞班、书画班和文学创作班,建设员工活动多功能室、艺术创作室、图书室和网吧室。
同时,佛山将以“党建引领 文群共建”机制,凝聚部门合力构建“大文化”格局。通过深化机制共建、强化阵地共享、联手共创品牌、共育人才等方式,推动实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配置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品牌效益最大化。
为加强社会力量共建共享,佛山还将依托“文化中枢”和“公共文化设施联盟”,建立市、区、镇(街)、社区、企业五级纵向到底的文化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佛山也将研究采用资金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壮大文化主体、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力量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产业工人群体也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因此,佛山将建立产业工人文化服务需求识别机制,包括确定科学的识别标准、构建需求回应机制、构建效能评价机制等,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为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佛山还将研究设立补贴机制,鼓励企业建立“一报两网三班四室”的文化产品供给线,探索文化服务外包,同时借助佛山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契机,鼓励企业设立文化场馆。
在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佛山将更加注重选拔优秀文化人才开展专业培训和交流学习,培养文化“种子”。接下来,佛山将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扶持发展工业园区、企业的自有文化力量,助力产业工人文艺团体成长,培育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
此外,佛山还将以政府资源保障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长效化。将产业工人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实现就地转化、就地服务,探索建立“产业工人+员工+社工义工”融合式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现人才结构优化,增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力量。
【记者】王芃琹
【通讯员】郑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