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沙漫在湘西山区支教。受访者供图
一个人的青春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来自惠州惠城区的普通女孩殷沙漫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24岁的殷沙漫,喜欢写日记、摄影和舞蹈,在惠州市实验中学读高中,然后来到湘西吉首大学求学。一路走来,应该说是平平凡凡。但这个看起来平凡的女孩却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在最为青春绚烂的年纪,加入“中国·麦田计划”公益组织,连续数年在读书之余深入湘西山区支教,走访了30多个偏远的土家苗寨,调查170多个贫困家庭,开展多场系列公益活动,成为被广泛关注的“小桔灯”。
她从沿海走进大山,从城市走向乡村,从大学校园走上村小讲台,在支教的事业里从一个人走到一群人。“做公益,让我在这个坚硬的世界慢慢修得一颗柔软的心。”殷沙漫说。
与山区孩子初相见书与花的交响曲
4年前的2014年春,大一新生殷沙漫和志愿者同伴一起,生平第一次走进山区,前往湘西凤凰县山江镇上位置偏远的毛都塘小学发放爱心物资。
村小的校门简陋而朴素,校舍是一间长长的石砖瓦房,隔开三间教室。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褪漆的铁窗,凹凸不平的水泥地,还有簇拥着前来欢迎的孩子们,神情欣喜而胆怯,让殷沙漫的心一阵悸动。
在捐书仪式上,十几个孩子捧来黄的、粉的、红的的小花作为礼物,用长草和叶子扎成一小束,上面还荡着露珠。“知识改变命运。哥哥姐姐们衷心地希望这些书能给你们带来另一个新的世界,希望你们好好爱惜,好好读书,好好过每一天。”殷沙漫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时,眼泪在打转。
走进教室,殷沙漫拿起放在讲台上的课本,让两个年级的孩子们比赛朗读课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孩子们就大声地念起来了。书声琅琅,殷沙漫在孩子间来回穿梭,这种感觉,让她毕生难忘。
“谢谢你们给了我们表达爱的机会。”殷沙漫在毛都塘小学支教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年的约定,开辟“第二课堂”
如果说毛都塘小学是殷沙漫支教生涯中难忘的第一站,位于湘西泸溪县潭溪镇松柏潭小学则促使她为山区孩子们开辟“第二课堂”。
接触松柏潭小学是一次偶然。2015年5月,殷沙漫和“中国·麦田计划”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前往一个两小时脚程的村小学。雨天路滑且天色已晚,他们在半途中发现了“凹陷”在半山里的松柏潭小学。
当时是周末,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还有几个学生在玩耍。在交流中,殷沙漫得知这个村小学有52名学生,其中有40多个是留守儿童,很多还是贫困学生,日常只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4门课程。老师不无忧虑地说:“孩子现在是成长阶段,应该要全面发展才行,学校的老师都快退休了,不会教孩子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东西,我们也是老古董了,给孩子们带来不了多少外面世界的东西……”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殷沙漫。
在接下来的暑假里,她和这所村小学老师多次沟通交流,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大三一开学,殷沙漫就开始在松柏潭小学进行“知识新窗·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松柏潭小学的校舍对面是高耸的大山,需要渡河才能走进学校。殷沙漫利用课余时间,在这个小学教了一个学期。在13个星期里,每逢周二殷沙漫上课的日子,孩子们都在河边等着,有的攥着准备给殷老师的小纸条,有的拿着路边摘的小野花,有的提着饭盒,在河边边吃边等,即使下雨也撑着伞等。
经过殷沙漫和同伴的努力,孩子们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从不愿意表达到主动举手发言,从上课总讲话开小差到希望不要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