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江门正在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这是我所读专业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7月,办好毕业手续后,北京大学博士陈伟就到江门市食药监局报到、工作。今年4月,江门市与包括陈伟在内的来自19所高校的36名博(硕)士签约,聘用到全市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招贤引才,江门步履矫健。近年来,通过打造“1+15”人才新政体系,实施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打造人才创业创新平台,江门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在珠江西岸构筑起人才“强磁场”,现有持证高技能人才13.2万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全国各地对人才高度重视,至少20个城市先后出台包括解决户籍、提供租房购房便利条件、支持创业等吸引人才的新政策,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难得的历史机遇,江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专家们建议,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江门可以实施更多“吸引人”“激励人”“解放人”的举措,为“争先进位”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人才增量可观结构问题仍存
“企业目前发展情况怎么样?”“我市的人才政策都落实了吗?”2018年春节前夕,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再次与高层次人才、江门市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文进行“1对1”联系,成为江门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的生动注脚。
滴水见光辉。自一系列人才政策推出后,江门的人才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在站博士后人数翻了两番;新增引进博士143人,增加51.8%,总数419人;持证高技能人才年均新增量过万,目前总数达13.2万人……
“尽管增量可观,但总体而言,江门人才引进的数量与其发展需求仍不相匹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比重低、人才引进难、人才经费投入不高、用人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直言。
横向比较,江门的人才引育水平也与同处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有不小的差距。以2017年为例,珠海办理人才引进核准1.8万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3名;中山人才入户近万人,7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职称,走在珠江西岸城市前列。
人才是转型发展之基、区域竞争之本、城市活力之源。哪个区域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哪个区域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如果没有大规模人才作支撑,江门的高质量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当前,全国各地的人才引进以大学生为主。根据江门市人社局调查分析,2014年至2016年江门市户籍生源高校毕业生共7.24万人,但有4.26万人未回本市就业,流失率高达59%。
“从江门的实际情况而言,既要引进外面的人才,更要做好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上述专家建议,江门市政府可以指导成立“五邑大学生返乡会”等公益性大学生组织,为江门籍大学生提供一个回报家乡、服务社会的公益平台。同时也可以尝试启动江门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计划,以政策红利鼓励本地大学生回城返乡支持家乡建设。
人才落户手续可更快更松人才认定可探索下放企业
没有人口的依托,就没有人才质量的保障。“要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保障人口数量。”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葛淳棉表示,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而言,人口是城市培育人才的基础。
4月,珠三角各城市陆续公布了去年的统计公报,其中就隐藏着人口变化的数据。江门2017年常住人口达到456.17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77万人,同比增长0.4%。
记者分析发现,虽然“十三五”时期江门常住人口增量明显回升,增速创下“十二五”时期以来新高,但仍处较低水平。以2017年为例比较,江门既无法与广州(45.49万人)、深圳(61.99万人)等一线城市相提并论,也低于周边城市珠海(9.01万人)、中山(3万人)、肇庆(3.08万人),这对区域的发展并非好事。
从大多数城市的经验来看,入户政策的调整,对优质人口的流入有较大影响。今年4月,江门明确全面取消积分制入户,因地制宜进一步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加速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但到现在为止,全市尚未出台详细的、可操作的人才落户政策。
对此,葛淳棉建议,在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实施“零门槛”落户的背景下,江门可以更加积极探索调整入户政策,在放宽条件的同时进一步简化落户手续,营造利于人才落户的高效政务环境,适度提高全市的人口规模。
对人才来说,“激励”很重要,“松绑”也同样重要。长期以来,“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职称评定方式,使职称评定成了某些人才头上的“紧箍”。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认为,江门可以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适当“松绑”,逐步尝试将高层次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设立企业自主评定人才体系。“目前,大多数人才的层次、级别都由政府部门进行评定,这不利于释放人才的活力。”
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可通过企业规模、年产量、税收等指标确定获得高层次人才评价权的企业名额。而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则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注重考查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突出评价工作业绩、创新成果,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人才评定的重要内容。
“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动态调整制度,定期(每半年)组织人才、企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现行政策中不太合理的规定或限制,及时对人才政策进行调整,才能紧跟产业发展,服务好人才。”葛淳棉提醒。
围绕产业链谋划人才链“柔性引才”或成新亮点
7月5日,中国铁建发布公告称,公司下属子公司组成联合体,中标江门人才岛全岛开发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80亿元,将建设珠江西岸高品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乐业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人才服务创新区等。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专家们建议,江门在“筑巢引凤”的同时,可更加注重考虑“产业留人”,把人才的选、用、育、留嵌入到产业中,围绕产业链谋划人才链,让人才有足够理由留在江门。只有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才能催生出高质量发展的乘法效应。
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决于一个地方“发展容器”的大小。葛淳棉分析,和其他珠三角城市相比,江门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江门可集中资金、政策、土地等资源发展培育主要产业或龙头企业,以产业链带动产业人才的发展。“不少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如杭州通过阿里巴巴吸引了大批电商人才,云浮通过温氏集团吸引大批农业人才落户。”
广东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谷雨也认同这一观点。从创新链的角度分析,江门可以集中资源扶持一个大平台(包括技术平台、设计平台、品牌平台等)去带动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人才,引领创新。
创新人才的引进也可以更加多元、柔性,比如鼓励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镇长团、高校博士进企业、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海外工程师等方式,开展特色人才引进与合作。
在引才育才的过程中,企业家的作用不容忽视。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创新资源的整合者,也是创新人才的集聚者、激励者。葛淳棉认为,江门可进一步打造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具体而言,可尝试开设企业家学院、启动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把企业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纳入到高层次人才政策,每年遴选一批杰出企业家以树立创新创业的典型示范,建立企业家参与决策咨询机制,组织开展企业家沙龙或论坛促进企业的交流和互动。